毛泽东的神预言:他如何从“土包子”成为“奇男子”的?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来到大城市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在长沙,他第一次见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第一次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
18岁,已经成年了,毛泽东还是一个来自乡下未见过世面刚上中学的“土包子”。
比起当时的很多优秀年轻人(比如张国焘19岁考入北京大学),毛泽东的起点很低且很晚。按一般人的发展路径,这个出身农家且年龄偏大的青年是没有太大发展空间的。
但是,五年后他已经成长为敢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的“奇男子”。
他对世事有透彻的认知,对世界大势有精准预判:
1916年7月,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谈到要注意“东事”,提出“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在毛泽东做出此预言后,二十一年后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正式开战,预测误差只有一年。
佩服!佩服!
如此狂飙猛进的成长速度,毛泽东是怎么做到的?
青年毛泽东,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读书修行之路,通过刻苦钻研、潜心苦读,他实现认知维度的升级。
他走的这条路,极具可操作性,完全可以被我们借鉴模仿。
我总结为六个字:“读哲、读史、读报”。
1
先说“读哲”。
一谈起哲学,很多人都会头疼,觉得太过抽象虚幻,远不如具体技术来的实在,学了也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无用方为大用。哲学的学习,可以提升思维维度。
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大部分是线性思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
举个例子,如何看待中医。
“中医黑”把中医说的一无是处,认为这是“巫术”,不科学,要彻底批判,将其打倒在地且踏上一只脚。
“中医粉”则是狂热支持追捧,甚至成为“信徒”,容不得半点批评。
这个话题只要一提,在网络上就能撕成一片。他们不会去思考中医西医的实际疗效及边界局限,只是抓住一面或批判或追捧,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二元对立思维。
网络上的喷子、杠精们,是孤立地、撕裂地去看世界。这种碎片化的思维看到的是碎片化的世界,只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沉浸在此种思维方式下,把精力耗在无意义的辩论上,是难有出息的。
要提升思维维度,就需要高强度的哲学训练。通过哲学的训练,我们的思维会系统化、立体化。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深入,更加一针见血。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对哲学研究下了大功夫。
他的老师杨昌济教授伦理学,毛泽东尤其喜爱,他曾把老师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工工整整抄了一遍,精心做笔记,写了十几本《讲堂录》,这是下苦功夫。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