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锴 付浥锟:从炮击金门领悟毛泽东的战略思维艺术

2022-08-06 3704 5
作者: 姚小锴 付浥锟 来源: 学习时报

1.jpg

  炮击金门,在战争史上被视为形式独特、绝无仅有的奇观。炮击始于1958年8月23日,一直到1979年1月台海两岸的炮声才成绝响,前后跨越20余年,打打停停,看似即兴随机、毫无章法,实则精心运筹、匠心独具。炮击金门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在一点上发力,撼动和影响全局。它既是毛泽东纯熟运用战略思维的经典范例,也是他思考和指导战略问题方法论的完美展示。

2.jpg

  全局思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毛泽东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着眼全局、谋划全局,并将思考范围划分若干层次,层层剥开、环环相扣,坚持遵循局部服从和服务于全部这个根本要求。

  首先是站在国际形势这个大的全局谋划。毛泽东当时作出过明确判断,即“东风压倒西风”,“革命与战争”依然在笼罩全球。所以,当中东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就作出炮击金门决策,一是要以实际行动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二是要彰显我国独立自主的态度;三是以“战争边缘政策”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战争边缘政策”。

  其次是站在中美关系这个全局谋划。当时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后来又以朝鲜战争为借口驻军台湾,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毛泽东鲜明讲道:“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同时,他也清醒地判断:美国人怕打仗,我们也怕打仗,但是美国人怕我们多一点。为此,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看似打蒋,意在击美,就是要“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从后来战役发展来看,不但打出了会谈,更牵制住了美军,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

  再次是站在国家统一这个全局谋划。1954年7月27日,毛泽东授意中央军委给当时正在波兰访问的周恩来的电报中就鲜明地提出必须开始准备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而且他当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台湾问题是复杂的,是需要一揽子解决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毛泽东在金门指日可得的情况下,果断放弃登陆占领的预先设想,导演出炮击金门这一“戏剧化”的战争。毛泽东之所以选择炮击金门,主要就在于其敏锐地意识到金门就是一个关节点,是撬动全局的支点、影响全局的抓手。金门炮声一响,国民党军慌了,美军急了,整个棋局就活了。

3.png

【炮击金门的我军炮兵】

  前瞻思维: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是战略思维中最难把握、又是最需要的。被斯诺称之为“窑洞里的预言家”的毛泽东,在科学预见、前瞻思维上表现尤为突出。在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中,毛泽东从最初的“要把金门、马祖搞回来”,到后来的“金门、马祖还是留给蒋委员长比较好”,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就是其前瞻思维的又一经典范本。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