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割让台湾后:中原王气已凋残(读书笔记)


  这几天,小兵连续看了三本关于台湾的书:一本是陈孔立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一本是台湾普通老百姓廖信忠以自己亲身经历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一本是《毛泽东、周恩来与台湾问题》。

  第一次系统的梳理台湾的历史,了解导致台湾现状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看过之后感慨万千:有时对汉奸卖国贼痛心疾首,有时对无数中国英烈的抵抗感动落泪,有时从台湾的土地改革、妇女解放和工业化路程中看到与大陆的异同,有时面对从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列强对我宝岛的侵掠,感到我们21世纪的青年人身上责任无比重大……

  1894年初,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到了1894年末、1895年初,北洋舰队覆灭,清朝统治者已丧失继续作战的信心,慈禧太后决心不惜代价求和;日军侵入辽东,清廷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日本的节节胜利,大有海陆并进直捣京师之势,更令整个腐败无能、骄奢淫逸的清朝统治者着急媾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清政府的投降卖国,让其统治的合法性荡然无存,各地有识之士纷纷投入到反抗清廷统治的革命队伍中,而各国列强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高潮……

  小兵看到了谢道隆写下的七律《割台书感》:

  和约书成走达官,中原王气已凋残。

  牛皮地割毛难属,虎尾溪流血未乾。

  傍釜游鱼愁火热,惊弓归鸟怯巢寒。

  仓皇故国施新政,挟策何人上治安。

  一句“中原王气已凋残”,一句“挟策何人上治安”,流露出多少失望,又包含着多少期望啊!

  而小兵尤其注意到,在割让台湾给日本这件事情上,清朝统治者与民间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李鸿章去日本和谈之前,慈禧太后称病不出,让光绪皇帝负责接见并商议媾和、割地之大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他自己觉得“割地之说,不敢担承”;翁同龢主张“偿胜于割”,宁可偿款,不可割地;孙毓汶等认为如果回避割地,和平交涉将无法继续;恭来王奕䜣提出“完社为重,边微为轻”,辽南重于台湾;文廷式则建议效仿俄国沙皇迁都后战胜拿破仑的故事,主张迁都再战……

  光绪帝也曾说:“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

  慈禧太后还说过:“两地(奉天及台湾)皆不可弃,即撒使再战亦不恤也”。

  可最终的结果是,文廷式再战的提议被最先否决(也就是说整个上层的统治集团已无战心);李鸿章从光绪帝口中得到了“以商让土地之权”。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