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主席诞辰129周年】马欣: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

2022-12-26 840 0
作者: 马欣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有关布莱希特与中国古典文化,如布莱希特与老子、布莱希特与中国诗歌、布莱希特与中国传统戏剧等论题一直颇受关注,而关于他与中国现代思想家进行“对话”的研究则凤毛麟角。众所周知,布莱希特创作活跃的年代,恰逢中国社会转型、新旧文化更替的时期。因此,他与中国现代文化的交集虽然有限,却并非只是从中国戏曲艺术中汲取养分,创生出“陌生化”理论。布莱希特从早年开始一直关注毛泽东,到晚年又特别推崇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因而,他对《矛盾论》的阅读以及美学转化也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保罗·约翰逊在《知识分子》一书中曾对布莱希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于他人的情节和思想,布莱希特是个天才的改编者和模仿家,”1但是约翰逊也不得不承认,布莱希特的表现风格极具独创性。曾军在《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西方学者对中国经验进行理解与阐释的逻辑起点建立在本国文化对“异国情调”的接触、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2他根据“接触”的程度,区分为完全没有接触中国、部分接触中国和将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三种情况。布莱希特属于部分接触中国的西方学者,他曾经同中国艺术家梅兰芳会面,与中国学者元苗子合作,阅读并且翻译了毛泽东的部分著作。因此,布莱希特对中国经验的处理,特别是对《矛盾论》的理解和运用,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前见”与“模仿”,却也融合了他对中国经验最直观的感受与切身的思考

  张黎的《布莱希特与毛泽东》3一文非常详尽地提供了布莱希特接触毛泽东著作的背景与线索。他指出,布莱希特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一直关注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阅读了《矛盾论》德译本后,特别推崇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对此,张黎举出两个重要例证:其一,布莱希特在《戏剧小工具篇补遗》一文中重点谈论了唯物辩证法在史诗剧中的应用;其二,布莱希特晚年将自己边学习《矛盾论》边总结舞台经验的系列短文,命名为《舞台上的辩证法》。

  《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其中将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概括为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问题。因此,讨论“布莱希特对《矛盾论》的美学转化”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布莱希特运用了《矛盾论》中的何种思想与方法,对史诗剧进行了怎样的改造和创新。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2.10——1956.8.14)

  01

  布莱希特读《矛盾论》

  布莱希特研读毛泽东《矛盾论》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一封短小的私人信函谈起。1955年8月31日,布莱希特在写给元苗子(时任莱比锡外国语学校的汉语教师)信函的后半段提到两件事,一是他在戏剧中大量用运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二是《八路军的小米》一直在上演,深受观众喜爱;这封信的前半段则是感谢元亲自写了一幅毛泽东诗词的书法作品赠予他,并告知元已将这幅字挂在墙上。4这封信还被布莱希特书信集的编纂者加了一段较长的注释,内容如下: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