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喜欢的四本书,其中一本成为终生奋斗的红色航标
毛泽东读书,有详有略,有经有权。在他读过的书中,有的作了大量批注并推荐给别人阅读,有的在他的著述和谈话中时常引用和发挥;有的是在某个时期集中阅读,有的是从青年时代到迟暮之年多次阅读;有的对他思考和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些问题有明显影响,有的则需要放到他一生的经历中来品味,才能看出潜在的渊源关联。总起来说,这些大体属于他喜欢的书籍。
下面选列毛泽东早年喜欢的四本书,具体看看他在早年是怎样阅读的,着重体会他的学用之道。
一、《伦理学原理》——探索理想人格的早期轨迹
1950年9月下旬,周世钊应毛泽东之邀来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湖南第一师范老同学杨韶华托他将早年借阅的一本《伦理学原理》归还毛泽东。杨还在该书扉页上写道:“此书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学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借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此书之“趣”还在于,毛泽东曾将他在长沙求学期间读过的一些书籍和笔记、日记,送回韶山老屋放置。土地革命时期,乡亲们担心它们落入敌手,均烧毁了。这本写满毛泽东批语的《伦理学原理》,却因被杨韶华借去而得以幸免,成为见证毛泽东早年思想探索轨迹的珍贵读物。
《伦理学原理》,是德国泡尔生(1846—1908)的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的一部分。泡尔生是柏林大学教授,康德派哲学家。其哲学观点是二元论,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调和直觉与经验、动机与效果、义务与欲望。中文本《伦理学原理》是蔡元培从日文转译,1909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译《伦理学原理》,除序论和导言外,共九章。
◆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原著泡尔生。图为毛泽东写在课本《伦理学原理》上的批注。
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伦理学,以这本《伦理学原理》为教材。多数同学对于哲学不感兴趣,听课不甚专注,唯有毛泽东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勤作笔记。毛泽东还根据书中的一些观点,写了篇《心之力》的文章,杨先生给打了100分。在杨韶华归还的这本《伦理学原理》上,毛泽东逐句圈点,画了许多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全书共约10万字,毛泽东写有12100余字的批语,批注时间是1917年下半年。毛泽东的批语及原文,已经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湖南省委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
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绝大部分是表达他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一些观点的引申和分析;小部分是对原著论述的赞同语和一些章节段落的提要。凡原著中合乎自己观点的地方,毛泽东必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说与吾大合”等语。对原著的否定与怀疑之处也很多,常见的批语是“诚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完满”,等等。批语中还有不少是结合墨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颜元、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联系五四运动前夕的政治国事和文化思潮,对原著观点进行发挥,饱含探索真理真知、塑造人心道德、改革国家社会的热情和沉思。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