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宁少将:中国要赢得未来战争 仍需毛泽东军事思想
【原编者按】惊悉我军优秀的军事思想研究和教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张伊宁少将不幸于2024年5月14日1时27分因病去世,过早离开了我们,万分痛惜!今天,让我们重读13年前《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张伊宁将军专访文章,以寄托深深的哀悼和思念,并从作者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深刻诠释中获得感悟。
告诉你一个以弱胜强的秘密
随着国力逐渐增强,我军手中的“撒手锏”会越来越多。但毋庸讳言,在今后若干年里,以劣势装备对抗优势装备,还是中国人反侵略的一个常态。在“洋枪洋炮”面前,持“大刀长矛”就只能举手投降或慷慨一死吗?回答当然是“不”——中国人有这样的“底气”。将军张伊宁要在本文中,“告诉你一个以弱胜强的秘密”。
特邀嘉宾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 张伊宁少将
【人物简介】张伊宁(1952.11.25-2024.5.14),男,湖北省大悟县人,中共党员,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博导,少将军衔。1968年4月入伍,历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10师坦克37团、陆军第一军坦克团坦克驾驶员、班长、排长、司令部作训参谋、连政治指导员等职。1978年调国防大学前身院校任教,长期从事军事思想、军事战略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留学,1997年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2003年到海军湛江基地代职。上世纪90年代入选国家和军队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曾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军队课题首席专家;先后主编和编写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文和专著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奖励;被评为国防大学优秀教员、全军优秀教员,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并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自海湾战争以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怀疑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效。笔者认为,赢得未来战争,仍然需要“毛泽东”。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强调人的第一位作用,是因为人有思维、有能动性,是统领一切科学技术的灵魂。在回答美国如果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时,毛泽东说:“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在他看来,人的能动性表现在,“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反对抛开人的主体地位谈高技术战争,反对单纯以新式武器看待信息化战争的胜负。信息化战争即便发展到机器人布满战场,依旧是人驾驭武器的战争,依旧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