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董存瑞:他手举炸药包,成为一座灯塔



“七一”前夕,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室支部和记者部支部一行十四人来到位于河北省隆化县的董存瑞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缅怀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锻造精兵劲旅。
天空下起细雨,眼前苍松笼罩在绿雾中,肃静庄严。6月22日的河北承德隆化县,白日也微凉。人们沉默着向前,驻足仰望,拿出手机拍下此刻心情。眼前这座青铜塑像也有20年了,加上底座高达8米,天空阴沉,铜像手中高举的炸药包格外抢眼。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只有一个人以手举炸药包的形象永存于世,那就是董存瑞。牺牲那年,他才19岁。如今,整整70年过去了。
“为了新中国,前进!”
穿过英雄广场,便步入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园名由萧克将军亲手题写。一个年轻妈妈抱着婴儿走过始建于1961年的牌楼,中间是毛主席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手写的题词“死难烈士万岁”。
董存瑞纪念馆面积不大,2300平方米,当时的遗物配上精当的讲解、布置,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这位年轻英雄走过的岁月。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孕育了董存瑞。儿时听故事坐过的板凳,下地干活时用过的锄头,自制的土炸药,诉说着那段贫寒且艰难的岁月。甚至他留下的15岁照片,都来自日本人发的所谓“良民证”。举国风雨飘摇之际,董存瑞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明白了翻身就得跟着共产党走的道理。
此后的岁月里,他做过儿童团团长,参加过村基干民兵队。展柜中,还保存着他当年送过的鸡毛信、火柴信,用过的长矛、大刀、手榴弹和手枪。年仅16岁之际,他实现了参军愿望,并在戎马生涯中,转战长城内外,参与战斗百余场,荣获一枚毛泽东奖章和三枚勇敢奖章。
最为世人铭记的时刻,来自1948年的隆化战斗。那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掩护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十一纵队奉命迅速果断消灭国民党十三军,解放全热河,切断华北与东北敌军的联系。隆化是承德北大门,解放隆化,对解放承德及热河起到关键作用。
烈士陵园外100多米处,便是曾经的隆化中学。1948年5月25日凌晨,董存瑞所在六连向这里发起冲锋时,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忽然喷出六条火舌,子弹密集袭来,封锁了道路。
1955年郭维导演的电影《董存瑞》再现了之后的场景。屡攻不下之际,为减少战友伤亡,董存瑞主动请缨炸掉暗堡。千钧一发之际,他用身体作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