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郝梦龄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并迅速南下准备进攻太原,以求控制山西全境。当时,年仅39岁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1898-1937)刚到重庆,正准备进入陆军大学培训学习,抗战爆发的消息传来,他义愤填膺,随即提出要率领第九军全军将士,前往前线杀敌报国
请缨抗战:誓与日寇决生死
郝梦龄军长,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1898年,他出生于河北藁(gao)城庄合村一个穷苦人家,兄弟姐妹共有6人,家里穷,从小,郝梦龄便帮忙着给父亲种地,给别人当搬运工,好不容易上了三年私塾,最终却因家里穷困、供养不起被迫辍学。
14岁那年,他被送到一个杂货店当学徒,“说是学徒,只是打洗脸水,扫扫地,烧柴火。”然而老板却经常殴打、虐待他,待了两年后,16岁的少年郝梦龄实在忍受不了,便逃了出来,可茫茫大地,却不知何去何从,无奈下,他只得去投靠在东北奉军当团长的远房亲戚魏益三,没有伟大的理由,在那个时代,当兵只是为了不饿死,能讨一口饭吃。
那是1914年。当时,民国初创,天下动荡,当兵的没什么理想,普遍是混口饭吃,但在魏益三的手下,郝梦龄却勤奋向上,一边学习武艺,一边仍然不忘读书学习。魏益三觉得这孩子可以教化,便把郝梦龄送去陆军军官小学学习,郝梦龄也不辜负魏益三的期望,后来又考上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第六期的学员,与他同期的同学中,就有后来闻名的叶挺、邓演达等人。
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由于得了伤寒,郝梦龄只好又返回河北老家务农,一直到1921年,23岁的郝梦龄在养好病后,再次投奔魏益三,在奉军中当了一名营长,不久升任团长;1926年,郝梦龄跟随魏益三投奔冯玉祥的国民军,升任第四军第二十六旅旅长。
北伐战争中,由于作战英勇,郝梦龄被升职为第四军第二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升任为第九军军长兼任郑州警备司令,开始成为民国时期一颗耀眼的将坛新星。郝梦龄32岁就晋升军长。
不爱钱、不好色、最爱读书。
身处民国乱世,对于很多军阀来说,手里有了军权,那接下来自然就是金钱和女人。可是,郝梦龄既不爱财,也不贪女色。
每次长官有了赏赐,他总是把钱财分散给手下的将士们,以致于他自己却经常手中困窘,贵为军长,却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到那里,都只是租房子住。
在武汉时,他的妻子剧纫秋曾经看中了一所小洋房,很羡慕,便去央求已经做了军长的郝梦龄购买,没想到郝梦龄却严词说:“我没有钱,军人应以四海为家,如果你们走到一处便购置一处房产,我贪恋小家,岂不是误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