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大钊先生

2021-04-05 2329 0
作者: 卡夫卡不忙了 来源: 局外人的视界

  1949年3月份,毛泽东在时隔30年后重返北京,那时候叫北平,他一进北京就十分感慨地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这位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先生,当时他在北大图书管当馆长,已经是颇有名望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当毛爷爷还为前行的方向毫无头绪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颇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S卷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

  *****

  当时的北大跟如今的北大有点不一样。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个场景,几个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年轻人在一起打麻将,一位青年对同伴们许诺,等到事成,把大家都安排到北大去读书。

  从宋以来,文人们都信奉“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往往士大夫们联合起来,做皇帝的只能被迫垂拱而治,当个乖宝宝仁君了。

  所以知识分子组团的地方,往往拥有异乎寻常的强大力量。

  就连追求专治的满清时代,对着以罢考作威胁的读书人,雍正皇帝都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

  至于到晚清,倘若能操纵由读书人发声的清议,那么混个内阁重臣都算小菜一碟。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本来就是筹备着废除科举以后,培养后备官僚用的。所谓一入龙门,身价百倍。

  共和以后,北洋政府拿北大作为妆点文明的招牌,北大学子和教授们便也普遍安心的以旧时代的士大夫自居了。

  当年青年毛泽东从长沙到北京,本意打算到法国参加勤工俭学,滞留在北京期间,经杨昌济先生介绍,被李大钊先生接收,安排在北大图书馆里当了一名助理。

  换位思考,你现在在某三流大学读书,天天去图书馆,你会尊敬图书馆里一口乡下土话的工作人员吗?假如你在北大清华这种学校读书呢?假如你上的学校比北大清华还牛叉,出来最少也能到中央政府去谋个小官呢?

  这是人性,毛爷爷那时候是潜龙勿用,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他能飞龙在天?

  只有一个北大图书馆长,比毛爷爷年长4岁,但已经早早成名的李大钊先生厚待这位迷茫中的年轻人。

  *****

  中国帝制时代里有一句话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文化人以士大夫自居,对庶民们一向是非常轻视的。

  只有李大钊是个例外,他乐于到工农中去,亲近他们,帮助他们。这一点常常为同僚们所鄙视,胡适曾为此批评他有失身份。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