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总理陈永贵
今天看来,陈永贵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悲剧式人物,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陈永贵不失为一位旷古未有的农民英雄。
在“五一”劳动节的三天假日,我认真拜读湖北作家映泉为著名劳模写的一本传记,一本遗忘在书房角落的《陈永贵传》。读后反思,感慨颇多。
陈永贵,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民,从一个逃荒、打长工的穷人,成为历史上唯一的拿工分的副总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说,一位近乎文盲的农民成为管理中国农业的副总理,是时代的荒唐,是历史的悲哀,以前我也附和这种观点,曾对这位裹着白毛巾、穿着对襟褂,坐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的“永贵叔”发出过幼稚的讥笑。读毕,感觉自己的无知,感受的是一位特殊农民的平凡与伟大。
陈永贵,一位懂得感恩的农民。陈永贵,苦水里泡大的硬汉。凄惨的童年,父亲贫困潦倒,将妻子、女儿被卖给了人家做妻,自己自缢在大寨的一棵大树上,陈永贵成了无依无靠孤儿。其遭遇的不幸、经历过的苦难,是现代青年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是大寨村一位与他无亲无挂的婆婆收容了他,给了他一个立足的地方。1946年,山西来了共产党,又把他救出了苦海,区委书记张怀英引导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永贵目不识丁,但他是一个种地的好手。他虽然很穷,但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没有忘记收留他的婆婆,他没有忘记把半个窝窝头留给他吃的伙伴,当他成为可以顶天立地的男人时,成为大寨村种地的能手,他怀着感恩的心态把年龄大、体力弱、不会经营和一些年龄小的人组织起来了,成立一个劳动互助组——“娃娃组”,并带领这些娃娃去耕种,去收获,粮食产量超过了由当时的村支书带领的“壮年组”,走出了一条集体主义的道路。陈永贵这种博大的胸襟、悲悯的情怀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超出了一位农民的思想意识,达到了“圣人”的崇高境界,赢得了大寨老百姓的称赞,成了大寨的新支书。他高尚的风格和生产的奇迹,来源于朴实的阶级情感,更源于感恩的心,源于决不服输的硬汉性格。
陈永贵,一位战天斗地的英雄。大寨是“七粱八沟一面坡”的石山和“十年九旱”的穷山窝。陈永贵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武器,亲自带领大寨人用血汗和生命“三战狼窝掌”,硬是从石头缝里扣土要粮,用人的精神力量改变了大寨贫瘠的自然面貌,也改变了大寨人的精神世界。他崇尚的集体主义理念,弘扬的艰苦创业精神,恰好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思想共鸣,恰好与新中国的创业节奏合拍,成为了农村的带头人,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博得了共产党的主席赞赏和共和国总理的青睐,博得世界上那些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总统的尊敬。于是,他通过实干出来的业绩,走出了昔阳县、走出晋中、走出山西,走进了中南海的圣殿,成为十几亿农民的恺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