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毛主席点烟的那位女青年,她是谁?
毛主席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留下了无数经典影像,毛主席的很多照片在民间拥有极大知名度,给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活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人们,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这样一幅照片。
毛主席坐在沙发中央,四周是一群女青年,她们有的身穿少数民族服装,其中有一位距离毛主席最近的女青年,正在用火柴给毛主席点烟,其他青年则紧紧簇拥在毛主席身边。
很明显,这幅照片是抓拍,而不是摆拍的。
照片拍得恰到好处,每个人的表情、神态和动作都是那么自然,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图中女青年们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也反映出毛主席和青年们融洽、亲密的关系,身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毛主席没有一点架子,就像青年们的家长一样。
但是熟悉这张照片的人们可能无法回答,跟这张照片相关的三个问题。
第一,这张照片中给毛主席点烟的女青年是谁?
第二,这张照片中给毛主席点烟的女青年后来怎么样了?
第三,这张点烟照片之后,紧接着还有一副照片,你知道吗?
接下来,作者带你一起回顾这张珍贵照片背后的故事,体会知识青年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以及一代伟人关心青年、与知识青年亲密无间的那段历史。
1957年,徐建春为毛主席点烟
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化身青年模范明星
1950年冬,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后吕家村。
15岁的徐建春从本村的高小毕业了,她报名参加了济南市公安干部学校,参加了区县两级考试并顺利通过,即将到省城济南上学,将来会彻底脱离农村,成为一名公安干部。
就在这时,村里的老支书找到她谈话,希望她帮忙搞互助组。
徐建春犹豫了半天,终于做出了决定——留在村里当农民。
父母很不理解,村里这么穷,为啥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留在农村当农民?读书上学,有了知识,参加工作,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报答毛主席的恩情啊!
徐建春的决心出奇地坚定,回答也无懈可击:“新中国需要我们建设,但新中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留在农村当农民,也是建设新中国!”
父母沉默了,这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强求不得。
毛主席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徐建春很快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毛主席这番话是多么英明。
徐建春在田间向老农学习农业生产技术
1951年,胶东一些农村开始自发搞互助组,就是几户人家结成一个组,在农业生产中互帮互助,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早期的合作组织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