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布列斯特
列宁认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局势极为困难,只有尽快与德国缔结和约,才能为苏俄争取宝贵的和平喘息机会,保住十月革命的果实。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应该立即向德国发起“革命战争”,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则提出了调和两派的“不战不和论”,且不服从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指令,以苏维埃政府的名义拒签和约。斯大林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坚定地站在列宁一边。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以极大的代价换来了巩固国家的喘息之机。围绕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斗争,是十月革命后第二次重大的党内斗争,列宁与布哈林、托洛茨基的分歧达到了相互“掀桌子”的程度,斯大林则是列宁主张最忠实的拥护者。
本文为《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连载之十八
中篇·中央委员斯大林(1912-1924)
7 布列斯特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签字现场
1918年是革命胜利的第二年,但苏维埃俄国领袖们的脸上并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因为,局势比过去更加令人焦头烂额。
由托洛茨基带领的和谈代表团已经进驻布列斯特,准备与德国谈判。而在国内,各种反对势力仍在此起彼伏地发起对布尔什维克党及苏维埃政权的抗争。
对于后者,人民委员会于1月6日通过了由列宁起草的《解散立宪会议的法令草案》,正式解散了民主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在其中占多数),断绝了反对派借助立法干扰布尔什维克执政的可能性。同时,列宁命令彼得格勒卫戍部队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镇压任何由反对派组织的示威和游行活动。
对于前者,由于德国提出了割让俄国大片领土的苛刻条件,苏俄代表团难以接受。列宁于是于1月3日致电托洛茨基,要求他暂缓和谈,返回彼得格勒商议。
1月8日,在为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而准备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上,与会人员就对德和约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列宁认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局势极为困难,并且缺乏忠于自己的足够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果继续对德作战,将使苏维埃政权有在战争中覆灭的危险。只有尽快与德国缔结和约,才能为苏俄争取宝贵的和平喘息机会,保住十月革命的果实,为此可以接受德国不合理的割地要求。但这一主张没有获得会议多数代表的认同。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极力反对接受屈辱的和约,并认为应该立即向德国帝国主义发起“革命战争”。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则提出了调和两派的“不战不和论”,即“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的拖延战术[1]。无论布哈林还是托洛茨基,他们的观点虽然立场各有不同,但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假定上——德国人民将很快举行革命,从而使德国的军事进攻被迫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