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马青柯老师学习,多做实际工作
偶然翻开主人公网站,蓦然发现一条令人震惊的信息:中国红色历程研究会会长、毛泽东研究院院长、全国马列毛主义学习联谊会负责人、国家审计署原工会副主席,德高望重的马青柯老师于2022年12月13日下午15时左右,因病于家中逝世,享年83岁。
得到这个讣告,心里不是滋味,颇为沉痛。我马上把这一信息用微信转发给许多与马老有关的群和好友个人。
我跟马青柯老师早在十几年前就认识了,只是我不在北京,不能经常参加他组织主持的活动,只有在接到他的通知或者去北京办事时才能见到他,虽然对他的情况了解不多,但是他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马青柯老师1938年出生于晋察冀根据地,他是著名作家杨沫的长子,从小生长在河北深县的农村,因为父母参加革命,在他生下来刚刚满月就把他留在农村亲戚家。
父母忙于革命工作,对他不闻不问,直到他8岁时眼睛被人扎伤才把他接到城市自己身边。从小他身体不好,父母在生活上对他关心不够,却对他思想教育上要求很严。三年自然灾害时他有时饿着肚子,还要帮助父母干活。他虽然外表显得温顺有点木讷,但是实际上办事执着干练,自尊自强,坚韧不拔,从不以高干子弟自居。
他母亲杨沫解放后一边参加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8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写的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深入工农群众跟工农群众相结合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斗争历经坎坷茁壮成长的壮丽史诗,塑造了卢佳川、江华、林道静等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影响教育了新中国的几代青年。
杨沫能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也以此标准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马青柯从小学习好,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核工业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核潜基地。后来因为受到核污染患了职业病,因为文革中父母受到冲击,他回到北京,在国家审计署从事工会工作。
文革开始时,一些老干部和文艺战线上的知名人士受到隔离审查等的待遇,他们的子女也会受到影响,作为子女有的能够正确对待,有的不能。他弟弟即作家马波笔名老鬼,写过不少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例如他根据自己知青8年草原生活的经历创作的《血色黄昏》,据称反映的是所谓“知青一代的悲惨遭遇,疯狂岁月的畸形人格”。
我作为老鬼的同一代人,相信他说的有些话并非是假话,并非完全撒谎,也并非为了迎合谁取悦当权者,但是我要问,作为老鬼和他的哥哥马青柯,为什么两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对当时的社会生存状态,社会氛围,人与人的关系,为什么看法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