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丨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国老百姓——陈云的家书
陈云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同时,他又热爱家庭、热爱生活,与父兄、爱人、子女、晚辈们相处融洽,是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丈夫。在他的身上,“小家”和“大家”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当我们捧读陈云为数不多公开的家书时,尤其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这些家书,既饱含着浓浓情谊的“小爱”,更蕴藏着胸怀天下的“大爱”,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
为中华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
一句豪迈的“为中华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出自陈云给夫人于若木的长兄于道泉的家信中。
1938年3月,陈云在延安与于若木结婚。1939年5月,两人分别给于若木远在英国的长兄于道泉写信。在陈云的信中,作为因战乱而尚未有机会谋面的妹夫,他向长兄介绍了自己的出身以及与于若木的相识相知,写道:“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五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毕业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七年有余。此后十余年东奔西走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于若木原名——编者注)认识,于客岁三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唯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三十五岁。”于若木在信中,也特别介绍了她和陈云的婚事和对陈云的认识,写道:“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这些话,是陈云和于若木婚后一年时彼此认识的真实写照。在后来的50多年里,他们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也正是基于对彼此笃定的认识。
陈云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也向身在海外的长兄介绍了他们很关心的国内抗战形势。他写道:“我们还没有达到制止敌人继续前进的形势,但日军越前进越在兵力上地形上受更大限制,战争将转变到不利于日而有利于我的局面。抗战胜利还须经过相当长期的艰苦奋斗,今后几年恐怕会更困难,但我们可以渡过困难。”在信的结尾,陈云还站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高度,向侨居海外的长兄作出保证、请他放心:“欧洲华侨甚多,谅在迫切地盼望祖国胜利的消息。我们没有别的来回答国外侨胞的热望,只有更加努力,为驱出日军而苦干,为中华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爱国也爱家,融爱国于爱家之中,这正是陈云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干部子弟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
1949年上海解放不久,陈云接到战友陆铨的儿子陆恺悌来信,他很快就写了回信,既表达了对晚辈的爱惜之情,又严肃地表达了长辈的训导之意,以帮助其更好地成长、少犯错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