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炉灶”,周恩来与新中国的外交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着“另起炉灶”的方针,从无到有创建和培育了一支新型外交队伍。作为开国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周恩来十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就外交队伍的选拔、管理及培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和具体措施,逐步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干部制度,对新中国外交队伍的建设和外交干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在外交队伍的创建方面,开辟了具有新中国特点的路子
新中国一成立,就埋葬了过去的屈辱外交,开创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外交。在外交部的组建和外交队伍的创建方面,周恩来贯彻执行“另起炉灶”的方针,及时而妥善地解决了创建新型外交队伍的方向和原则问题。
创建外交队伍,首先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只有方向和原则明确,才能建立一支真正为国家利益服务、立场坚定、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早在新中国外交队伍创建之初,周恩来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截然不同。因此,新中国决不能依靠国民党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另起炉灶”,按照无产阶级的思想原则创建一支全新的具有独立自主风格的人民的外交队伍。周恩来把这支外交队伍形象地比喻成一支“文装的解放军”,即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另起炉灶”创建新中国的外交队伍,说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需要有一支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和资产阶级国家的新型外交队伍,来从事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和资产阶级国家的新型外交。这是对新中国外交队伍最基本也是最具实质性的要求,从而为新中国外交队伍的创建确定了原则和方向。
正是在上述总原则、方向指导下,新中国开始了外交队伍的创建和外交干部的选拔过程。建国初期外交部的人事守则明文规定:德才是选择干部的基本标准。所谓“德”就是指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这是选拔外交干部的政治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政治上可靠、历史清楚、作风正派;要能够遵守外交纪律和严守国家机密,立场坚定并愿意长期在外交岗位上服务。所谓“才”就是指完成人民委托的外交事业的能力,即在外交范围内能担任一定工作或外交工作上有一技之长,称职而有所创造。这是选拔外交干部的业务标准。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外交干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部队中调来一批将军和师团级干部,如姬鹏飞、黄镇、耿飚、袁仲贤等。他们长期从事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政治成熟,立场坚定,主要是被派往国外的驻外使馆担任大使等领导职务,因而被称为“将军大使”。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特命全权大使”,他们的军人身份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特殊品格,展示了新中国外交的崭新风范。二是建国前就从事外事工作及在各大城市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干部,如李克农、章汉夫、王炳南、乔冠华、龚澎、宦乡等。他们富有外事经验和较高文化水平包括外语水平,主要是在部内,协助周恩来外长处理日常外交事务。三是从大学里挑选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政治素质较好,懂外语,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外交队伍的后备力量,被分配到部内和驻外使领馆,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此外,还根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聘请和留用了一批对外交素有研究的专家和从国民党使馆转变来的外交官,如梅汝璈、周鲠生、何思敬、凌其翰等,担任外交部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