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人民群众身上的这几个特点,今天再不可能重现了!

2021-06-02 2588 2
作者: 红色纪年 来源: 红色纪年

  今天看了几篇《红旗》杂志1958年刊登的几篇文章,总体的感觉是非常感动,感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办法怎么那么多、感动于他们那么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几乎全是具有冲天意志的英雄好汉。

  他们当中的的很多人,简直就是“万能人”,不管男社员还是女社员,都既要学会农业全套技术,又要学会几项工业技术,他们下田是农民,进厂是工人,他们中间的领导者,既是干部,也是劳力,他们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正在原来那个空白点上,“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就拿湖北省鄂城县杜山乡旭光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来说吧,他们一个社,居然兴办了颗粒肥料厂、农具制造修配厂、农产品联合加工厂和沼气发电站……这在今天基本不可能!

  而旭光合作社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生产了四万多斤颗粒肥料,制成和修理了各种农具、工具四百二十一件,社里肥料缺乏的困难解决了,棉地底肥全部用上了自制的颗粒肥料。

  这些小工厂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减少了开支。原来计划买新式犁,每部需要十八元,小工厂自制的只要八元;棉花条播器原来准备购买,每部需要三十四元,他们社里的小工厂自制的滚筒条播器,每部只要两元;颗粒肥料市价每百斤五元六角,小工厂生产的只要一元二角。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社内就节省了四千多元。办起这些小工厂也推动了农村的技术革命,几个社员居然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功夫,花了十二块钱,就制成了一艘机帆船。

  更厉害的是,这个社办了这些小工厂,没有向国家要一文钱、一个人、一架机器,而是仅仅依靠群众,用穷办法和土办法办起来的。

  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技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办这些小工厂需要三万五千多元,一九五七年社里提成的生产资金和公共积累虽然有四万五千多元,但这只能作为一九五八年农副业生产费用的开支。社管理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从农业生产费用中暂抽出二千元作工厂费用,等到收割油菜籽以后再归还,但仅仅靠这笔钱仍然不够用。

  社主任胡昌壁同志记起了县委书记彭英同志的话:一切困难都能够依靠群众得到解决。于是社委会决定依靠群众合作投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并且订出了一个“合理作价,按价收买,分期付还,按月行息”的集资章程。

  社员对办工厂、实现工业化,怀着无限热烈的期望,大家知道了社里的计划以后,非常高兴。他们唱着:“柳树发芽年年青,我们社里一片春,一月要办三个厂,十步要当一步行。”“农业社办工具厂,自己用来自己干。颗粒肥料真正好,不浪费来不流散。沼气发电成本低,联合加工真稀奇。机器夹米不用碾,机器轧花银浪翻;机器里出白细面,自动磨来自动搬。石碾要进博物馆,放着不动供观赏!”

查看余下5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过去团结蓬勃、健康向上。现在貌似繁华实则没了阳刚。
0条回复
小打小闹的自给自足的食品加工厂还可以,如果的大型的机械化农业耕地机收割机等还得是工人阶级老大哥们的杰作才行,所以不要走极端人为的搞地方自治不顾统筹规划。全国农村那么多条件都不一样,需要的是平衡发展团结协作,南街村也是过渡办法不属于纯粹的社会主义。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