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关于所谓“毛主席在1958年北戴河会议上定下钢产量翻番高指标”
下面这张图,唠唠。
关于炼钢领域的“1958年钢产量翻番”,这确实是毛主席在1958年北戴河会议上(1958年8月17日-30日,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讨论1958年下半年和1959年全国工农商的工作)提出的。
先下结论:在这个会上,确实是毛主席提出“能不能在1958年钢产量翻番达到1070万吨”的指标,这也是整个大跃进期间毛主席提出的唯一一个“高指标”。
但是提出的前因与过程,总是被后世刻意忽略。
忽略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向老人家泼污。
1
先说“前因”,其实就是两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苏联。
1957年11月毛主席带着彭总、叶帅等人从莫斯科参加完社会主义大会回国后,很受刺激,特别是对于苏联的尖端武器和工业化进展相当向往。
加之赫鲁晓夫此前在核武问题上装X(不给中国提供原子弹图纸和技术援助,直到毛主席以不去参加1957年莫斯科大会相要挟,才换来《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签订),毛主席和彭总叶帅等军队人士,确实对中国工业加快再加快充满着期望。
讲白了就是确实心急。
第二个背景:“反反冒进”
1957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主席对周恩来、陈云同志在少奇同志等人支持下提出的在1956年经济建设中开展“反冒进”的正确决策提出批评。
从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起,毛主席在中央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对1956年的“反冒进”批判日渐升温,认为“反冒进”泄了六亿人的气,和资产阶级右派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明确以后不能再提“反冒进”的口号,只能反右倾保守。
少奇同志和周恩来两个人在1956年搞的这个“反冒进”,实际上真的如字面意思的“反对激进”吗?
根本目的还是一个字:“斗”。
少奇同志的目的是想让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让专业化阶层与官僚阶层进一步巩固、让现代化中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之间的差距(即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日益扩大。
同时,让社会变革进一步推迟。
这也是其“包办代替主义”思想的体现。
少奇同志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党内一直很难得到普遍支持,因为他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压过其他头头的战功,在军队里没有支持者。
这很致命,且他也一直不擅长农村工作,土改中就有的“左”倾错误很难说与他完全无关吧?建国前后主张“富农剥削有理”的也是他,之后都被延续到大跃进运动。
在第一代中,毛朱周不说,连小平同志在军中都有不小威望,陈云同志又无意往上走,那么在七大上成为实际二号人物(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的少奇同志,建国后便很麻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