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毛主席的人生规划,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大家应该都有坐过长途大巴车的经历吧,就是那种买完票就可以上车随便坐的,一坐就有20来个小时。有这样一种寻常的现象:在车程中途,因为吃饭或休息的缘故,大家都会统一下车,吃完或休息完之后每个人还是会坐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因为大家都默认了这样的一种逻辑,之前是怎样的,之后也怎样。要是你想坐到另一个位置上去,就会被这个座位的乘客告知“这个座位是我的”,最后只能悻悻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每个人都会习惯之前遵守的规则。原先随机坐到了前排的人,习惯了这样之后,也就一直坐在了前排,坐在后排的人也只是随机的坐到了后排,即使不明白为什么,也就一直坐在了后排。没有人提议形成这样的秩序,也没人去怀疑和打破这样的秩序,于是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既定的框架下;
这可以说跟我们的人生规划也是很类似的,很多人并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人生,只是按照一开始的随机选择,默认这样的秩序,习惯养成之后,不知不觉就已经“被规划”好了。
一种行为重复多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就会产生一种信念,再进而形成性格。性格的不断叠加就形成了命运!在时间的累积下,人们的命运差异就这样悄然之中形成了!
有了这样深切的感悟,我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毛主席是怎样规划人生的呢?他的命运为什么就相当不同于常人呢?
在阅读《解读青年毛泽东》和《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时,我也会产生很多思考:他在求学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做过哪些不同于常人的事?一开始,他只是可能与常人有一些细微上的差别,但是经过时间长久的积累,命运的差异就会相当大了!那么在他的早年生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在这本由王立华大校编著的《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里,第一部分“立奇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到底是怎样寻求人生方向的:“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道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怎么样才能算真立志呢?毛主席认为,因为真志与盲从之志很不同,所以真立志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先认真研究哲学和伦理学,把从中得到的真理领悟,奉为言行准则,立为前进目标,再选择符合这个目标的事业,尽全力而为之,以力行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成为这样的立志者,才能认为是真立志了,而不是一般的那种随众盲从之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