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尽千帆皆不是,重新审视陈永贵和大寨村

2022-07-18 13763 19
作者: 重读老旧书 来源: 重读老旧书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陈永贵和大寨村为全中国演出了一场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奋斗大剧。

  这个剧目的演出,或许有人认为是一件怪事,但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却没有人会觉得它有什么稀奇。

  它是一个历史奇迹,但又不全是奇迹!

  如今,时代变化早已经改天换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远非昨日可比。

  可是,我们却隐隐感觉到,“小岗”道路,“一村一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等对于广大中国老百姓来说,并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主要困境,人们精神依旧在痛苦、在焦虑、以至于年轻人背负二三十年贷款,不敢出事不敢辞职者,比比皆是;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打工赚钱,迫于生计者,也绝非个别。

  陈永贵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农民一样,他背负青天,脚踏黄土,肩挑扁担箩筐,手握镢头锄把,耕耘着一块块梯田,扶摸着一株株庄稼。太行山上的大石窑洞,黄土高原上的沟沟梁梁,七扭八拐的羊肠小道,是他多年打交道的场所。

  当历史走进了二十世纪的后半叶,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星。他所在的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他们的经验在八亿农民中开花结果,他们的事迹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他的名字不仅震撼着华夏大地,而且冲出了国界,飞越五洲四海……

  他走进了县委大楼,走进了省府大院,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中南海,走出了国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人物之一。

  《扎白毛巾的副总理 陈永贵》随着陈永贵的政治沉浮,社会上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对于熟悉陈永贵的大寨人和各个阶层的人来说,总是不能客观反映陈永贵的本来面貌,甚至有些歪曲。本书则在力求客观的反映出陈永贵的本来面貌。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他的晚年,这个头扎白毛巾,手握锄头的庄稼汉,走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节目的开播曲,它的激昂旋律曾经飞越千山万水,回荡在祖国四面八方。

  它滋润过多少人的歌喉,牵动过多少人的心灵影响过多少人的行动,也掌握过多少人的命运!它激励着人们改造过穷山恶水,也鼓舞着人们心怀天下敢想敢干。

  这是一支六、七十年代的农业战歌。新中国农业的成就与失误也似乎伴随这支战歌。人们从开始唱这支歌起,一个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从六十年代中期便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9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