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做白内障手术?毛泽东的眼睛就是这样治好的
1
金蓖术的起源
唐由之所操持的针拨白内障手术,是他本人在古代的针拨术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针拨白内障又叫“金篦(读作bi,四声)术”,因使用金针为手术工具而得名,由古印度阿育吠陀医生Sushruta在公元前4世纪发明,汉代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1978年3月2日,出席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在小组讨论会上,前排右起:物理学家林兰英、妇科专家林巧椎、眼科医生唐由之。图|新华社
北凉时期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卷八: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抉其眼膜。
“錍(读作pi,一声)”同“鈚”,是一种类似箭头的扁长锐利工具,发展到后世就演变成所谓的“金针”。
南北朝时期这种手术已经得到了运用,《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鄱阳忠烈王恢传》: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
到了唐代,这种手术运用更为广泛,在众多名人笔下都留下了印记。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刘禹锡《赠婆门僧人》:“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2
白居易的眼疾
在众多患者中,白居易十分引人注目。他中年以后患有白内障,长年求医效果不佳,最后决定以手术方式解决。为此,他写了《眼病二首》:“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日本学者埋田重夫曾著文《眼病对于白居易的意义——视力障碍给诗人带来了什么》,认为《眼病二首》写于白居易五十四岁之时。
从症状和年龄来看,白居易似乎患有白内障。但是《与元九书》里提到“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似乎又有飞蚊症。在《花非花》里又说“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种“夜半来,天明去”夜重晨轻的症状似乎又证明伴随有青光眼。
白居易为了解决“纵逢晴景如看雾”的苦恼,多次寻求解决办法。从诗句来看,他可能曾同时求助于僧道和医家。“僧说客尘来眼界”,所谓“客尘”乃佛教用语,指的是染污心性的外来烦恼,与“自性清净”对称。
医家则认为“风眩在肝家”,即认为患的是风眩。风眩乃医学用语,可能包括今人所说的癫痫、偏头痛、高血压等,传统医学认为肝不藏血,血气亏损,风邪上乘,《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龙树菩萨眼论》也有“肝热”“肝风”的病因分析,故有“风眩在肝家”之说。而且医家还劝告白居易戒酒,这是白居易的软肋,他一生爱酒,“平生好诗酒”,而酒精是一切眼病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