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革命的教训
作者/德扬·库基奇(DEJAN KUKIC)
翻译/纪轶
校对/奎霖
埃及的革命既有丰富的教训,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本文对比了革命时的情况与革命后10年来的创伤,并解释了当下埃及的革命前景。
“如果有一天人民决定要生存,那么就连命运也必须屈从。”
——阿布·卡西萨·沙比(Abul Qasem Al-Shabi)
“并且肯定会有这么一代人,他们看到了就会明白,明白了就不再畏惧……”
——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布努迪(Abdul Rahman El-Abnudi)
2011年1月25日,数十万埃及民众走上了街头,对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的暴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抗议。抗议者选择抗议的这一天恰是埃及国家假日“警察日”,这是民众表达对穆巴拉克警察政权仇恨的标志。
但实际上,这场抗议活动是受上个月北非沿岸突尼斯的剧变所启发。在突尼斯,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扎因·阿比丁·本·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的独裁统治,仅仅经过三周的大规模抗议,这位执政23年的突尼斯统治者就逃亡到了沙特阿拉伯。
随后发生在埃及的是更大规模的革命。18天的大规模斗争导致长达29年的穆巴拉克独裁政权被推翻。很多人曾以为他的统治可能永远不会结束。这对于埃及统治阶级来说是一次地震般的打击,这场革命使得整个国家机器屈服,也让数千万工人和青年第一次参与政治活动。
革命的浪潮从突尼斯和埃及席卷到整个中东地区——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从也门到巴林,从巴勒斯坦到黎巴嫩,再到饱受帝国主义战争蹂躏的伊拉克。然而,在群众参与了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的那些国家中,埃及的例子或许是带来最多教益的,也是在将来最有革命前景的。利比亚和叙利亚的运动并没有动员起工人阶级的支持,直到帝国主义的干预使得事态完全走向反动。也门的民众现在陷入十分严峻的处境,沙特阿拉伯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在也门发动战争,埃及等国的军队也直接参与其中。巴林的工人和青年已经开创了新的革命传统,这种传统如今也并没有消失。突尼斯工人和青年通过2011年的斗争,使得他们引以为傲的革命传统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而最近的经济危机再次将他们带上了街头。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都有帝国主义造成的复杂问题,但在“阿拉伯之春”之后的几年里,两国都重新出现了大规模抗议活动。与此同时,黎巴嫩也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革命运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