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努力消除汉语言文字里的各类病毒


  前天写了一篇从“雄关漫道”的“道”说到“何惧风流”的“风流”,没曾想得到观众的强烈呼应,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到了有关部门非管一下不可的地步了。

  中央文献的老主任逄先知老人特意打来电话,说解放初期党中央为了纯洁语言文字,特意请来吕叔湘来为中央机关干部上课。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一旦成稿,必须要请王力这样大师级别的语言文字学家来过目。叶剑英元帅为了使军事科学院出手的文电不出语法之类的常识差错,特意编制一位语言文字的专家。这足见这个语言文字问题多么重要。

  现在,这个语言文字出现的问题不是减轻了,而是比过去更加严重了,出现了少有的危机感。这种危机不仅仅表现在相当多的国人提笔忘字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且表现在我们一向引为自豪的中国汉字,正一步步被外来语所侵蚀。对此,相当多的中国人不仅无所察觉,甚至开始习以为常。有人说到提笔忘字,常常把它与电脑的普及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更多的原因是,我们对保卫我们的汉语文化已经缺乏一种清醒,对我们数千年的汉语文字缺乏一种自信。

  多年以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中央电视台将不得在电视节目中使用外语缩略词如“NBA”、“GDP”、“WTO”等。这个通知,当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意义都非同寻常。此前,清理汉英混杂现象的呼吁,多见诸报刊和语言学界,“两会”提案、专家撰文也多有涉及。而以官方行文方式做具体规定还是第一次。有论者称,这是以政府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其意义深远。后来我们发现,对这个带有法规性的政令,社会执行的并不怎么好,一些“洋泾浜”文字,无论在电视台的播音中,还是在报刊上,照样我行我素。无疑,这对维护中国汉字的安全是十分不利的。

  应该说,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撇几句洋文已经成了一种时髦的事情。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有些东西,不懂英语只懂汉语的人看不懂写不了,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同样也看不懂写不了。至于年轻人交往,动不动“N个问题”的半洋半汉的话更是常事。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好像必须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这绝非危言耸听。

  有语言学家这样断言,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伴随着英语的强势“入侵”,如果再置若罔闻,300年后,汉语也将会消亡。看眼下的现实,就知道这非妄言。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完全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自我防护能力不够。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神奇的汉字,也许有一天就会像甲骨文一样成为只有专家才能破解的文化密码。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至于VIP之类纯属唬人,“十分重要的伙伴”,就是很没有文化的说法,哪里有“贵宾”、“嘉宾”文雅呢?
其流行的机理,大概就是因为大家一般看不懂。看不懂就可以唬人。
0条回复
文化自信,必须从语言文字抓起。纯洁语言文字,首先从正式文件做起,从领导人讲话(稿)做起,剔除这些混乱的洋泾浜词语,不用外文插入汉语中文。对于 新事物,可以翻译方式解决,这个一百年前已经有了经验。GDP翻译为“国家经济总值”,简称为“国经值”,以此类推,有省经值、市经值、县经值等。
0条回复
英文缩略词其实是密码语言,很不科学。多年前到外国去,看到很多地方标注“CCTV”,很疑惑,这不是本山大叔调侃的“感谢CCTV”那个吗?后来才知根本不是,而是“有线电视”。这就是英文缩略语的混乱,并非专用词,不同场合会有不同意思(重码)。
汉语缩略语也有类似问题,但是程度要轻得多,而且总体上容易辨识。毕竟汉字是全息文字。
0条回复
现在好多名词概念用英文字母缩写。根本不知道啥意思啊。非得从电脑上再查。查完了,当时明白,过后再看,又不知道啥意思了。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