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食物观中的文化智慧

2024-09-03 440 0
作者: 樊智宁 罗贤宁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尚书》对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所阐发的观点与新时代大食物观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对于以大食物观为重要内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都具有重要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其主要涵盖了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大食物观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同时也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为中华文明的原典之一,《尚书》中蕴含着华夏先民对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及其思考,并且与大食物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对《尚书》中的食物观进行剖析与解读,有利于加深对大食物观的理解。

  “农用八政”与“民食之官”:食物资源的基础性

  食物资源的基础性是大食物观的立论基石。大食物观要求清晰地认识到食物资源既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根源,也是国家治理能够长治久安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食物观一方面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尚书》食物观也从民生与政治的角度论述了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尚书·洪范》有“农用八政”,即“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食”在“八政”中居于首位。孔颖达疏解“食”曰:“人不食则死,食于人最急,故食为先也。”质言之,“食”为民生之本,认识到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充分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才能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此外,食物资源的基础性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宋初大儒胡瑗诠释“农用八政”之“食”曰:“夫圣人之治天下,未有不以足食为本……所谓仓廪实然后语荣辱之分,衣食足然后议廉耻之事。”《尚书》的食物观绝不仅是将食物资源局限于物质基础,还认为食物资源关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此外,《尚书·武成》也有“重民五教,惟食丧祭”的说法,将食物资源作为精神支撑而纳入教化的范畴中,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尚书》还从政治的角度阐明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洪范》中作为“农用八政”之首的“食”也指专门掌管食物资源的官员。郑玄注解“农用八政”之次序曰:“此数本诸其职先后之宜也。食谓掌民食之官。”《洪范》将掌管食物资源的官员列为首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物资源关乎国家命脉观点的重要体现。非唯《洪范》的“农用八政”,《尚书·舜典》关于舜帝任命官员的顺序也可窥见一二。《舜典》记载舜即位之初即曰:“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穀”。舜任命大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分别掌管土地与粮食,而后才是教化、法律以及百工。孔颖达疏曰:“盖以官尊卑为先后也。”由此可见,食物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土地资源并列,是国家治理环节中尤为重要的资源。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