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论红色文化与家风传承
关于文化断层问题的一点思考
全根先
昨天红色文化网发表了我的《家风:历史长河中的精神灯塔》一文,其中提到家风传承中出现的文化断层问题。有朋友问:这一文化断层现象是怎么造成的?这个问题提到很好,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却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既然提出来了,那么,笔者不揣愚陋,试作一点回应,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我以为,家风传承中出现文化断层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仅是家风传承,可以拓展到整个传统文化层面,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是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一个时代,从上半叶的战争频仍到下半叶的现代化建设,再到21世纪所面临的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其发展之迅速、变化之深刻,历史上从未有过。联系到家庭、家族的发展变化,首先是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传统大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父母+子女)所取代,家族成员分散居住,削弱了家族、家庭内部集体生活对家风的传递作用。
二是城市化与人口流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物理距离导致家族聚会减少,传统仪式(如祭祖等)难以维持。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家长忙于生计,孩子学业繁重,家庭教育时间被大大压缩,代际交流多停留在物质需求层面,缺乏价值观的深度沟通。不仅如此,代际价值观冲突也在所难免,年轻一代对传统家风的“权威服从”“牺牲奉献”等观念有所抵触。
三是从社会层面来说,传统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大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心发生偏移,现代教育更侧重知识技能和竞争能力,德育相对来说是软指标,缺乏与家庭文化的有机衔接。而在家庭内部,长辈教育权威弱化也是普遍存在。传统社会中长辈的经验被视为权威,而信息化时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用处有限,反而他们需要学的东西可能比年轻人还多,而年轻人则更信任网络和同龄群体,长辈的言传身教影响力下降。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载体日渐消失,祭祖、家谱修订、家风训诫等仪式逐渐简化或消失,失去了传承的仪式感。
四是传统本身的某些局限性。例如,许多家风家规仅靠口头传递,缺乏系统记录,后代难以追溯其内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社区文化出现解体重组,传统村落或宗族社区日渐消失,使家风失去了外部环境支撑。传统文化中某些观念已不适用于现代,诸如“男尊女卑”“过度强调服从”等与现代平等观念相冲突,易引发年轻一代的反感,甚至导致全盘否定。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东西缺乏创新,未能与现代生活结合,显得脱离实际,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