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璀璨的蛇谚语歇后语明珠——蛇年探寻蛇文化之四

璀璨的蛇谚语歇后语明珠
——蛇年探寻蛇文化之四
侯立虹
《蛇文化的成语大美——蛇年探寻蛇文化之三》,探讨了蛇成语文化的大美,按以往生肖文化惯例,本应作为陪衬纳入蛇生肖成语文化的蛇谚语歇后语,却因反映人们与毒蛇斗争经验的数量多,以及由此生成的各种启示运用频繁,格外耀眼而引人注目,促使我们专论这颗蛇文化的璀璨明珠,探究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
蛇谚语歇后语的独立成篇,既在于人们记录与蛇斗争实践的可贵,也在于反复淬炼经典概括与蛇斗争的内涵,还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认识和把握与蛇极其像蛇一样人的斗争精髓,促使人们重视生产生活的斗争,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不断得到陶冶和洗礼,不断泛起夺目的浪花。而她的让人称奇的与蛇斗争实践的经验,让人感到叫绝的与蛇斗争各种人生启迪、社会启示,让人受用的由此凝聚的前进和奋发力量,对新时代必须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着特别的不可替代的借鉴和帮助。尽管与蛇斗争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不可同日而语,但人民作为斗争实践的主体,人民对斗争实践概括的难能可贵,对新时代伟大斗争所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所必须紧紧依靠的根本力量——人民的力量,有着特别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启示。
先谈谈蛇谚语蕴含的人民对蛇斗争朴实概括和精准提炼。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而蛇的谚语,是人们把握蛇的习性和生活特点,通过斗争避免蛇伤害的经验概括,实现与蛇共存让蛇服务人类的生活总结,更加表明与蛇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这表现在通过诸如“牛饮水而生乳,蛇吸水而产毒”,“蛇咬一口,入骨三分”,“蛇不分粗细,坏人不分大小”,“蛇可怕在嘴上”,“蛇并不怜悯熟睡的人”,“阴沟石缝里的蛇蝎,暗伤人”之类谚语,阐明蛇伤人的本性,强调蛇攻击人的本能,告知人们蛇的毒性不会因为你的怜悯,而失去毒性,也不会因为你的软弱和无知,而放弃攻击人的本能,以此教育人们只有树立与蛇斗争的意识,学会与蛇斗争的本领,才有可能不受蛇的伤害;也表现在通过“蛇的本性改不了”、“蛇换蛇皮,不改蛇性”等谚语,表示蛇的本性难移,即使蛇换蛇皮也不会改变蛇性,告诫人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面,启示人们警惕那些善于变化的敌人,不要被蛇的一次次脱皮迷住了眼睛;也表现在通过“眼镜蛇打喷嚏,满嘴放毒”,“蛇无大小,毒性一般”,“眼镜蛇摆手,好毒的一招”,“一个洞里的蛇,早有勾结”,“蜈蚣遇到眼镜蛇,一个比一个毒”,和“蛇皮华贵,牙齿有毒”“蛇爬过的地方就会使人感到不安”等大量谚语,引导人们认识和识别蛇伤害人攻击人的招数,注意提高应对的本领和能力,也启迪人们由此为鉴防范毒蛇一样人的毒招,避免比毒蛇还毒的伤害;还表现在通过“蛇入曲洞退路难”“蛇入筒中曲性在”“蛇钻窟窿,顾前不顾后”“窝里的蛇,不知长短”“蛇吞蝎子,以毒攻毒”等类似谚语,教育人们知己知彼,善于认识蛇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斗争措施;更表现在通过“养蛇咬自己,自取其祸”“养虎为患,养蛇吃鸡”“人不能跟蛇进洞”和“吞了烟袋油的蛇,离死不远”“蛇死不再毒害人”等谚语,告诫人们注意斗争策略和斗争队伍纯洁,不要愚蠢,不要做傻事,干些自己祸害自己的事,也引导人们注意斗争措施和斗争效果预判,只要斗争到位,就会达到预期目的。显然,人民群众这些关于与蛇斗争实践的谚语,既是启示人们不断提高与蛇斗争的本领,也启示人们从中感悟如何与蛇一样人的斗争,还启示人们从中增强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本领,很有些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气息,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扬广大,益发显得人民群众隐含着不可忽视的磅礴力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