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2021-08-07 2456 0
作者: 余东华 来源: 昆仑策网

1.webp (22).jpg

  【摘要】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带来了人口增长和财富增加,也引致了大国兴衰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首先发生在西欧,但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孕育的结果,不能成为“欧洲中心论”的证据。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是多元的,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纠缠、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像螺旋体一样共同推进工业文明的演化。探讨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采用理性思维、客观立场和科学态度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史进行多维思考。

  工业革命是将人类带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人类打开工业文明大门的钥匙,也是改变人类命运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里程碑式变革。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也彻底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面貌;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急剧增强,人口数量爆炸式增长,人类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人类的思维方式彻底改变。总之一句话,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然而,人类是否已经真正理解了工业革命?人类是否已经真正把握了工业革命背后的驱动因素?人类是否真正明白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启迪?

  以上问题的答案很一致:没有!为什么没有?原因很多,既有人类的“自负和傲慢”,也有人类的“盲从和懒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者们长期占据了国际学术界的强势话语权。他们中的一部分学者利用这一强势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不仅给工业革命的历史真相穿上了“皇帝新衣”、试图掩盖真相,而且有意扭曲真相,使工业革命成为展示“傲慢与偏见”的道具;在西方强势话语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者只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和喧嚣,没有看到工业革命背后的残酷和无情,更不会去反思工业革命带来的告诫和启迪。发展中国家的学术界既缺乏能够发声的机会,更缺乏“天真无邪”或“童言无忌”的“懵懂小孩”。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即使能够发声,也只有在西方主导的大合唱中献上丝丝和声,通过“搭便车式的”随声附和才能在国际学术界显示一点点存在感,并抓住这一丝丝存在感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赢得自身所在学术界的“莫名优越感”。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但这一事件被层层迷雾所裹罩,需要“吹哨者”挑开轻纱、驱散迷雾、重现真相,通过对工业革命驱动因素的多维分析,打破西方学术界的自我迷恋。

  

  21世纪,人类仍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为了更好地应对工业化带来的挑战,人类需要对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演化史进行客观和理性的思考。地球诞生了45亿年,地球上的生命大约存在了36亿年,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也已经过去了6500万年。人类存在于这个绿色星球的时间已经超过25万年,但是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才短短300年。也就是说,人类进化过程中99%以上的时间是在狩猎和采集野果的忙碌中为了活命而奔波,人口、财富、平均寿命、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几十万年时间内一直变化不大,人类在“小打小斗”中慢条斯理地延续着基因,一代又一代的慢慢累积,终于通过“惊险的一跃”进化到近代社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生的工业革命就是那“惊险的一跃”,它打破了人类社会的沉寂,唤醒了人类敢于创造的天性,同时也将人类带出了几十万年的蒙昧懵懂和5000多年的“低度发展”状态,将人类社会推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工业革命之后,地球上的人口急剧增加,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开发,人类创造的财富和人类寿命也成倍增长,社会文明程度迅速提升,现代人享受着祖先们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神仙生活”。同时,工业革命也伴随着大国兴衰,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国家和民族很快在大国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人类纪的“丛林之王”,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演绎着弱肉强食的“古老丛林法则”。工业革命就像魔术师,不断变化人类生存的场景;工业革命又像编剧兼导演,编排人类纷争的悲喜剧;工业革命也是“双刃剑”,带给人类末日威胁的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了希望。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