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深秋的太行东麓,红叶点缀在苍翠的群峰中,一抹流动的绿色飘带缠绕其间,这就是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而且成为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顽强抗争与天斗
长久以来,林县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翻开《林县志》,就能看到林县人民盼水、惜水、找水的历史。“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或凿地为窖,以储雨水,名曰旱井。然大旱则旱井亦涸……”据记载,从明朝起至解放前的500多个春秋里,林县干旱300多年,大旱100多年,绝收38次。历朝历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当地兴修水利,都无法彻底解决林县水源奇缺的难题。
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统计,林县550个行政村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群众外出取水往往要走上10里路,用掉半天时间。而这样挑来的水也仅仅够做饭,根本谈不上浇地。可以说,林县人每年要把近4个月的时间消耗在蜿蜒的取水路上,人兽争水的事更是时有发生。
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一次他到百姓家里,长途跋涉满头大汗,这家人还特地端了盆水让他洗脸,准确地说是一个碗。初来林县的杨贵洗完脸,顺手就把水给倒了,这让这家人心疼了好半天。事后,杨贵也自责了好一阵子。
因为水贵如油,林县人民惜之如命,许多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多在过年过节、赶庙会、走亲戚等特殊情况时才洗手洗脸。即使洗脸也往往是全家合用一个盆,舀一点点水,大人洗了小孩洗,洗完了还要把脏水留下来澄清下次再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县人民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世世代代修渠引水的奋斗史。”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福运介绍,自元朝时修建天平渠起,开渠引水成为当地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历史上有记载的引水渠达50多处。然而,受时代、环境、技术等方面影响,这些渠系能灌溉的耕地仅800公顷,很多地方都难以满足基本的饮用水需求。
自力更生凿天河
治国先觅治水方。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工作的指示,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大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