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从遵义会议看历史昭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生死关头的抉择总是超越时空,给人启迪。
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走了28年,时间轴中点落在1935年。这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响彻耳畔。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全会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翻开遵义会议这本历史教科书,追寻历史对未来的昭示,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到: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确立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一
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第一站就到了遵义。
他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强调,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这是怎样的经验?又蕴藏着什么精神?
步入遵义会议会议室,历史的烽烟扑面而来——
1935年新年伊始,刚刚进入贵州的红军正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1934年底,为突破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血染湘江,由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遵义城内旧军阀公馆里,一场决定命运的会议秘密举行。
“气氛紧张激烈,发言的声音很高,每天总是开到半夜才休会。”《红军长征史》这样记录。
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确立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图为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参观者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