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从朝鲜战场的洗礼到《英雄儿女》
阅读提示:团圆钟已然敲响,让我们一起伴着钟声,用自己的勤勉和实干,告慰先贤、致敬英雄。
巴金,其实是这位新中国文学泰斗(原名李尧棠)的笔名。早在1928年8月,他在法国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这个笔名。这是因为他的同学巴恩波此前不久投水自杀,为纪念之用了“巴”字;而“金”字,是由于他刚刚翻译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此后,巴金就像鲁迅一样走上了以文呐喊民众、以文养家糊口的自由作家生涯,直到他遇见了周恩来。
周恩来的影响和鼓励
在周恩来之前,巴金接触的著名左翼人士主要有宋庆龄、茅盾、臧克家等日后的同路人。1904年诞生的巴金比周恩来小六岁,和其相当、都出身于原本富裕的家庭。但那个时代家境优越的年青人,反而往往具有忧国忧民的情结。巴金就是在十九岁那年离开了成都那个封建大家庭,在上海、他考入南洋中学并以此成为他走向新生和认知世界的第一个落脚点。南洋中学由嘉定籍的著名教育家王培孙创立于1896年,是五四运动在上海的一个重要策应点和日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中转枢纽。当年策应勤工俭学并投入实际经济保障的负责人,则是巴金的南洋学长朱少屏。朱少屏后任上海通志馆副馆长(馆长就是民盟创始人之一的柳亚子先生)和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等要职,是南洋著名的抗日烈士校友。
受学长的影响和帮助,巴金先是在法国留学和创作、在法期间的主要文学作品和译作,则由当时作为全国出版和发行中心的上海陆续发表并形成影响。而上海随之又成为吸引巴金从法国归来后的生活、交际和创作基地,他还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葬礼。抗战全面爆发后,已是著名作家的巴金,在潘汉年等中共地下党力量的帮助下、历经艰险抵达了重庆即相对安全的后方。1942年,在重庆的巴金结识了周恩来;并得知周公要早他十年就已经在法国勤工俭学了。周恩来的身边集聚和团结了一大批身处国统区的文化精英,而和周恩来接触到1944年末的巴金、基本上认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民族未来航行舵手的基本观点。巴金,还去机场参与欢迎前来重庆参加停战谈判的毛泽东主席,并和毛声称放弃无政府主义。
抗战胜利之后,巴金回到上海居住、创作;目前其在武康路的故居已经成为旅行者们可以参观的文学圣地。上海解放前夕,目睹没落腐朽的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巴金坚决地抵御了一切拉拢、无惧人身威胁而拒绝前往台湾。这一回又是周恩来直接命令潘汉年系统——全力保护宋庆龄、巴金等民主人士的绝对安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