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至少有3位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一代人的选择!
50多年前,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世龙老师在影片中喊出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对英雄最珍贵的映像,激励了无数国人。艺术家走了,但他所塑造的经典形象永远不灭,英雄“王成”依然会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为何刘世龙塑造的“王成”这个角色如此经典?实际上,这虽然是一个荧幕形象,但背后却有志愿军英雄们最真实的原型。那么,“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呢?小编也对此进行过一番考证,发现其实至少有三位志愿军英雄与“王成”高度契合。
▲赵先有
赵先有,志愿军65军528团6连副指导员,1951年初随部入朝作战。
1952年秋,志愿军为了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破坏其可能的进攻,决定从9月18日开始,第一线各军按照统一计划各自选定目标,对“联合国军”班、排、连支撑点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实施进攻,以求得歼灭敌一线力量,这就是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赵先有所在的六连奉命在开城地区执行作战任务,从当面联合国军手里攻下并守住67高地。
经过精心布置,10月2日,志愿军以较小的代价攻克了67高地,但接下来就受到联军猛烈的反击,六连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赵先有奉命带领全连剩下的20名官兵死守阵地。联军先后集中一个营的步兵,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连续攻击了两天两夜。六连官兵在赵先有的带领下,给敌以大量杀伤,但自身也伤亡殆尽。到10月5日时,阵地上仅剩下了赵先有和一名通讯员刘顺武。此时赵先有身上已经有五处负伤,当敌人再次攻上阵地时,他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阵地,要求团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在危急时刻,报话机里又传来赵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战中,赵先有和阵地官兵全体阵亡,个人被追授特等功臣。
战后,著名作家巴金曾到该团采访过赵先有英雄事迹。不久后,巴金便在抗美援朝题材小说《团圆》用只言片语描述了一位叫王成的英雄,而《英雄儿女》正是由《团圆》所改编的。因此,很多人认为,赵先有就是“王成”的原型。
▲于树昌
于树昌,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通讯连步话机员,1952年随部入朝作战。
1953年5月底,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在前一段作战的基础上,加大对联合国军阵地的打击力度,力图以战促谈。这便是志愿军1953年夏季反攻第二阶段作战。其中,于树昌所在部队奉命攻击韩军第2师的阵地。
5月29日晚,于树昌随团一营一连的一、二排组成的反击分队,对韩军据守的281.2高地及无名高地实施反击,当反击分队攻克无名高地后,前进受阻,天又亮了,撤退的路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无法撤退。韩军集中了五倍兵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进行了疯狂反扑,试图夺回无名高地,战斗异常惨烈。由于深陷敌后,阵地只能通过于树昌的电台与后方保持联系。于树昌通过电台呼唤火炮支援,给敌步兵以重大杀伤。但是由于敌火力猛烈,在坚持了很长时间后,无名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最终全部战死,于树昌也砸烂步话机后引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据218团人回忆,电台里传回来于树昌的最后声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