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抗疫惨剧:十五个人凑出十五法币,只够医生抽签救一人
答:在20世纪的整整一百年里,若论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特别是让多少西方国家谈之色变的一场瘟疫,那当属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作为一场源头在美国,却叫西班牙遭到“污名化”的大流感。“西班牙大流感”自1918年起爆发于美国某军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迅速肆虐全世界:在美国,它的致死率一度高达四分之一,仅1918年这一年,美国的死亡人数就接近五十万,单月死亡人数一度突破20万,甚至“到处都在制造棺材,挖掘坟墓”。在欧洲,英王乔治也成了“西班牙流感”的患者,马德里一地就有三分之一感染,欧洲的死亡人数很快突破二百万……
而在全球范围内,“西班牙流感”更是覆盖各大洲。菲律宾的“西班牙流感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五十,印度的死亡人数突破一千万。两年时间里,全球感染人数接近五亿(当时全球人口约20亿),死亡人数高达五千万至一亿。这也就意味着,当时地球上每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人死于“西班牙流感”。这个数字,哪怕取最低值,也远远超过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伤亡。
但在这如此惨痛的一页里,当时正处于“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面对“西班牙流感”时的情况又如何呢?
1918年至1920年,即“西班牙流感”肆虐世界的这几年,“民国时代”的中国,也确实出了不少大事,还留下了不少叫“精英们”难忘的“民国风情”。“西班牙流感”这件事,放在中国近现代的记载里,居然存在感并不是太强。
以各类资料的综合统计,1918年至1920年,中国也确实有多地爆发流感疫情:既有北方的黑龙江、吉林等省,也有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各省,甚至还有内陆的四川、云南等省。云南省甚至在流感里出现了“数千人死亡”的情况。上海在1918至1919年,总共在流感中死亡901人。总体说来,各地都是小规模爆发,没有大规模扩散。而以上海当地的数据,中国在这场流感里的死亡率约为百分之一点三,远低于同时代世界平均水平。
单看这数据,民国“抗击西班牙流感”的成绩单,似乎很不错。
为什么会有这“好成绩”呢?首先必须归功于中医的作用。当时的流感,在中国统称为伤寒,中医对此也有着悠久的应对经验。所以1918年流感“登陆”中国后,《申报》等媒体很快刊登出了“银翘散”等中医药方,确实对当时的流感,起到了对症下药的防治作用。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却是当时“民国政府”的躺平。
1918年至1920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年月,北洋政府城头变幻大王旗,各地灾荒、战乱、动荡不断。“西班牙大流感”这么个震惊世界的事儿,放在当时乱哄哄的中国,也就不算个事。且不说什么防疫政策,就连疫情的资讯、数据等信息,其实也多是糊涂账。就连“西班牙大流感”也都被统称为“流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