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能武力收复台湾?
实现祖国统一,是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前也感叹,台湾问题是其心中的一大憾事!
毛主席曾盛赞康熙统一台湾的光辉成就:“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
今天,随着世界局势的变迁,我们可能要进入统一台湾的一个新阶段了,那么,了解历史上收复台湾的条件和过程,就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了。
一、康熙初年曾经武力攻台,结果都失败了
康熙元年五月(1662年6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后,其弟郑世袭和郑经发生了叔侄争权的内乱,清廷以为这是一个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
1663年11月,清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的协助下,收复了郑军经营多年的战略基地——厦门;1664年11月和1665年5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都曾率军向台湾进发,结果都因遭遇海风,无功而返,康熙不得不转而采取和平招抚的方针。
二、九次和谈均以失利告终,康熙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武力攻台
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康熙都是以和平招抚台湾为主,开出了很可观的条件,甚至容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凭借海峡天险的郑经又得寸进尺,提出“照朝鲜事例”,把自己当成外国,这就是要搞“台毒”了。
康熙一针见血地指出:“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更加确信,纯粹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了,要实现统一,必须诉诸武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清廷中的主和派依然是主流,绝大部分朝廷官员都是反对武力收复台湾的。有的人说,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有人说,“海洋险远,风涛莫测",冒险作战,风险极大;有人说,武力统一,劳民伤财,通过绥靖政策能让台湾名义臣服即可。
最后,在施琅、姚启圣和李光地等主战派的支持下,康熙力排众议,借着郑经病死于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再次激化之时,下令武力收复台湾。
三、康熙是一位极其有为的皇帝
康熙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他通过设立“南书房”,更是结束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把权力全部集中在了自己手中。
康熙注重发展经济,防止土地兼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漕运,极大增加国家财力。
康熙在和统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武统的准备,到17世纪80年代,清军在施琅的训练下,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施琅一直在为武力收复台湾做着准备,从整顿军务,到练兵选将;从督造战舰,到探测航道,再到派遣谍报人员深入台湾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