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曾是勃分子,后来是戈分子,现在又成了叶分子” | 苏联亡党亡国三十一周年
苏联著名学者阿尔巴托夫在他的《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
“这些人从来没有相信过一天党的信仰和传统,而且,这些人与有些真诚信仰资本主义制度的年轻人还不一样。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信仰是可以随时改变,或者说是无所谓信仰的。”
“他们多数人对权力和特权的渴望要胜于其他活动动机,这些是看风使舵的反复无常的人,法国人管这叫做'翻新的上衣’。”
“这些人曾是勃列日涅夫分子,后来是戈尔巴乔夫分子,现在又成了叶利钦分子。”
1
著名的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我还记得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当看到列宁遇刺时,发疯的人群冲上前去要把女刺客撕成碎片……还有那些忍饥挨饿的工人在寒风中焦灼不安地等待列宁的病情公告,为自己领袖身体的每一点好转而欢呼雀跃。
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党的领袖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同七十三年后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先生黯然离去克宫时苏联民众所表现出的惊人冷漠,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历史反差。
1917年的十月革命爆发后,被社会主义力量、被工人阶级狂热而惊呆吓傻了的俄国内外反动派曾迅速联合,妄图扼杀扑灭革命。
俄国被拖入了内战深渊,经济陷于瘫痪,七千多公里铁路因受到破坏而不能使用,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倒退三十年,甚至一度不如农奴制改革前夕的沙皇时代。
1920年,俄国工业生产只相当于1913年的1/4,群众生活极其困难;到次年春,城市居民每人每天只能领到百余克面包。
但是,当时的俄国在列宁同志的领导下到处都洋溢着革命气息,领袖同工农兵群众一起参加不取任何报酬的劳作,当时叫做“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而且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哪里,一定会有党员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保尔·柯察金的文学形象为什么会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他是千百万在党的感召下成为红军战士的年轻人的缩影。
如列宁所言:“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为剥削者做苦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了。”
伤寒、霍乱、饥饿,每天都在威胁着革命战士的生命,可是他们却用血肉之躯挡住了高尔察克、邓尼金的白卫军和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因为,他们很明白自己在抵抗什么、又在保卫什么。
不仅仅是为了打拼下来的土地,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观所铸成的革命成果:苏维埃政权。
这个政权是属于俄国全体工农群众的,是属于从来在俄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多数人”、但却是毫无政治权益、阶级地位和社会高度的“多数人”的政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