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 | 97年前的河北乡村振兴实验有多超前?
【本期内容提要】
01.组建人才队伍
02.开展实地调查
03.推行四大教育
(一)文艺教育
出现了中国第一座应用于民众教育的县级无线电广播电台0.
(二)生计教育
发明了一套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表证农家”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法
(三)卫生教育
建立中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的三级卫生保健制度,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广泛推广至第三世界国家
(四)公民教育
设计出一系列增强农民正义心、团结力和公民意识的社会团体组织
04.定县精神与乡村振兴
从河北定州市区车行向东20分钟,会看到一大片果林,林中有棵年近百年的核桃树。
百年核桃树并不稀奇。让这棵树不同寻常的,是它的种植者——晏阳初,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蜚声世界的平民教育家。
定县城门,1931-1932
1926年,认识到中国之生死,在于民族之再造的晏阳初,开始将平民教育的目光从城市投向农村。
一次偶然的机会,晏阳初看到了河北定县民主自治模范村——翟城村刊发的《翟城村志》,便认为那是推行平民教育的好场所,并决定选取定县作华北乡村改造试验区的中心,从此拉开了中国百年乡建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定县实验的序幕。
组建人才队伍
晏阳初曾说:“我们对农村建设事业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
为了更好地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工作,1929年,平教总会全员从北京迁往定县,晏阳初更是举家迁入定县居住,与乡民一起生活,直到1937年。
迁居定县后的晏阳初及家人
在他的感召下,数百位知识精英同赴定县,襄助那里的教育与乡建事业,其中不乏留学归国的硕士、博士,时称“博士下乡”。
“博士下乡”有个粗略的名单:瞿菊农(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筑山(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熊佛西(哈佛大学戏剧博士)、冯锐(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傅保琛(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博士)、陆燮均(威斯康星大学博士)、陈志潜(哈佛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
这份名单,放在今日,也实属壮观、鲜见。
晏阳初和他的同仁在定县
前排左起:陈筑山,晏阳初,瞿世英;后排左起:陈行可,陈志潜,姚石庵
“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人。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这是《平教同志歌》开头的几句歌词,平教总会每次开会时全体人员都要集体唱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