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广俊:产业化开发是振兴乡村的有为之道

2023-01-13 1410 1
作者: 智广俊 来源: 红歌会网

 【内容摘要】现时农村生产力状况。农村生产关系如何调整,来适应新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业产业开发的前景。烟台、毕节等地开展合作社的案例。加强村级两委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产力、产业化、农场、合作社、生产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一、现时农村农业生产力状况

  那么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一下。生产力有三个要素,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自古以来,农村劳动者主体是农民,但如今有所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总数占比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1982年,农村人口8.0亿人,农村人口占比77.9%。到了2021年,农村人口5.1亿人,占比36.1%。2021年比1982年农村人口占比降低了41.8%。(1)也就是说,2021年与1982年相比,农村人中约有3亿多人已经脱离了农籍户口,但按照农村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农村户籍,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但还保留着在当初村里分的承包地。可如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从农村中出来、在城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的人,以及掌握了现代科技和市场营销知识农家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又有人开始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了,但这批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还有一些投资农业产业,建畜牧业养殖场、建温室大棚基地、建果园等特色种养基地的城里人。这些城里下来的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包括大学毕业回乡的农家子弟,他们往往从事着农村中技术含量高的农业产业项目,采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方式。他们是如今农村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生产力。而留在村里的原有劳动者,他们中的青壮年70%以上的人外出打工走了。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和妇女,他们只能维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依靠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有人惊呼怎么会出现这种农民进城,城里人下乡的现象呢?惊讶也罢,不可理解也罢,农村劳动者队伍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从事三农研究人员必须正视的现实。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指土地、生产工具等。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是牛耕耧种,石磨石碾加工粮食,养牛耕田,养猪积肥,有机循环环保的生态农业。在这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采用家庭小农生产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民向往的幸福生活。而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了,家庭小生产模式必然面临淘汰的命运,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