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科医生在中国:60年前的医疗实践为何能独步世界?
导 语
迈过立春时分,我们迎来了疫情后的第三个春天。尽管人们历经的悲欢不尽相同,中国大地似乎仍一扫疫情的阴霾,在严冬的余响中增添了些许明媚。三年里,我们曾痛惜于病疫中人们的无助和牺牲。但是,我们也见证了危难中的众志成城,八方驰援,历数了街道上的日夜坚守,汗流浃背,感动于邻里间的倾情扶持,守望相助——这些似是集体时代的片刻闪光。无疑,疫情尚未离我们远去。因此,我们不免继续思考,一个有效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医疗体系如何构建?一个健康、自信的中国社会如何造就?
下面,我们分享英国旅华医生洪若诗于1971年在美国纽约所作的一篇演讲,他不仅生动回顾了新中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也热情地赞扬了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基于群众路线的社会主义医疗实践。
本文即翻译自他的此次演讲,原文收录于英华教育研究院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文中各处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作者 | 洪若诗(Joshua Horn)
译者 | 刀刻白、侯泠、缇戈
校对 | 侯泠
编辑 | 缇戈
排版 | 童话
洪若诗,原名Joshua S. Horn,英国外科医生,生于1914年,1954年举家前来中国,热情地支援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新中国发展大众医疗卫生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著有《扫除一切害人虫——一个英国外科医生在人民中国:1954-1969》(上图是此书的封面)。他在中国生活、工作十五年后于1969年返回英国,1975年逝世于北京。
一
什么是群众路线?
我到中国时,本以为要去教外科手术,也确实教了一点,但到目前为止,我更多是在那学习,学习如何改造世界,改造人们和建设一个新社会。尽管中国的经验无疑首先适用于中国,但我认为中国经验中的某些部分具有影响世界的重要性。为此,我很乐意向你们分享一二。
我第一次去中国是1936年,作为一名随船医生,我当时只待了几个星期。自那以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然而,更为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是那里的人民。我于1954年重回中国,彼时的中国人民,正如毛主席所讲的那样:站起来了。他们走路昂首挺胸,胸怀理想。他们不忘来处,脚踏实地,踌躇满志。
在中国目睹的所有变化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妇女地位的变化。在旧中国,妇女受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多重压迫。她们不仅生活贫苦,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在家庭中,封建陋习也如大山般压在她们身上,童婚、被剥夺权利、纳妾陋俗等等。而现在,她们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俨然是国家的主人——事实也的确如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