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窑洞对”?毛泽东“窑洞对”的历史底气何在?

2023-03-28 2721 1
作者: 陈立旭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自己住的窑洞里,对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了答案,史称“窑洞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重提“窑洞对”,可见此事对我们党影响之深。那么,何为“窑洞对”?毛泽东“窑洞对”的历史底气何在?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解答。

  “窑洞对”经过

  1945年7月1日,在抗战胜利前夕,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一架飞机降落在延安简陋机场上,从飞机上走下来6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们是黄炎培、褚辅成、冷僪、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他们来延安的目的,是想促成国共双方恢复和谈,实现国内和平。6人中,当时有中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之称,又是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的黄炎培,是威望和影响力最高的,实际上是这一组人的领头人。

  他们到延安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有120多万党员,是领导120余万人民军队的大党,且刚刚开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蒸蒸日上之时。中共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且请他们在延安随便看,有绝对的自由,想到哪里,自己去就行,想找什么人谈,自己找就行,不用人带路。黄炎培等人也不客气,在延安也确实是随便走随便看随便找人谈。他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爱戴,深为延安蓬勃向上的社会风气所感染。他们是从国民党和“陪都”重庆来的,自然把延安和重庆作了对比,认定将来必定是共产党得天下。

  ◆1945年7月,毛泽东等到机场迎接来延安访问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等一行六人。右起:毛泽东、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冷遹、傅斯年、左舜生、朱德、周恩来、王若飞。

  黄炎培是个思虑久远之人,他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寄予厚望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非常希望中国共产党得天下后能长期坐天下。在考察完毕即将飞回重庆之前,他们先和周恩来、朱德等进行了会谈。7月4日,毛泽东在百忙中抽时间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会见了黄炎培。一见面,毛泽东就问:“任之先生,这几天通过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黄炎培没说多余的话,直接对毛泽东坦言:“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听后,庄重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听了毛泽东的回答,十分高兴,他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视人民群众为上帝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