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我在延安就讲过,美国肯定会和我们建交,还是自己跑过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国务卿基辛格及一众美国政府官员访华。来访人员级别之高,在美国外交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尼克松的此次访华,成为自朝鲜战争以来两国断交20年的“破冰之旅”,是尼克松“处心积虑”谋划的结果,也是其执政生涯中的得意之作。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两国再无往来,中国把美国看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美国也视共产党中国为“异类”,长期对中国实施“C形包围”——
从1951年到1955年,美国先后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签订所谓的安防条约,构建起主要针对中国的亚太军事体系,形成一个“新月形包围圈”。
但是毛主席并不吃这一套。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内实行自力更生的“内圣”政策,对外多与小国弱国交朋友,让美国人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打压,犹如铁拳打到棉花上,有劲无处使。
上世纪济南的一处宣传标语
共产党中国的“倔强”与毫发无损,让美国人在对华问题上陷入激烈的争论和痛苦之中,认为“从20年代美国柯立芝总统时代起……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都不得不考虑到毛的影子”。
这尤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为甚。
尼克松于1969年1月20日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可是高兴劲儿还没过,烦恼就来了。他发现自己完全和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一样:内忧外烦。
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上任伊始,就被朝鲜战争绑住手脚,搞得天怒人怨;尼克松则被深陷侵越战争泥淖中的美军折腾得里外不是人,甚至比当年的艾森豪威尔还要难。
美国侵越、侵朝,都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两国人民的的正义之战,自然得到了中国人民和毛主席的大力支持。招惹到中国,让尼克松陷入到恐慌之中。
尼克松终于明白,美国再强,也不可能完全支配全世界,没有七亿人口的中国的帮助,美国根本不可能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加上苏联的咄咄逼人,让尼克松不得不谋求变革。如何变?只有同中国和毛泽东改善关系,才是出路。
1969年7月下旬,美国政府破天荒地宣布放宽对中国人员往来限制,允许美国的议员、记者、科学家、学者、医生和红十字会代表等六类公民到中国旅行。
不久,尼克松又请巴基斯坦总统和罗马尼亚总统向毛主席传话: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行动,希望能与中国对话。
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参加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路狂奔追上中国使馆官员,当众“表白”说:尼克松总统本人打算与中国领导人进行“重大的具体的会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