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郭凤莲:历史遗产不能篡改,更不能伪造!

2023-06-29 7239 4
作者: 教员纪念馆 来源: 教员纪念馆微信号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去过大寨的恐怕为数不多。多少年过去了,在我的心中,大寨仍然是个神圣的地方。

  前不久我再一次来到大寨,登上虎头山,那满眼的绿色中已藏不住迎秋的果实。我陷入久久的沉思,胸中奔涌而来、逐渐清晰的是堪与共和国同命运的大寨春秋……

  

  看,那里是什么?”陈永贵站在山峰上,激动地说:“越过千山万水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在北京领导我们建设新中国,我们要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山风吹着他的衣角,他的豪言壮语在空中飘荡着。——这是小时候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段话。陈永贵真的说过这话,还是文人们给描绘的已无关紧要,因为那样的话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这个虎头山是大寨的虎头山,这个陈永贵是大寨的陈永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搞封锁,毛主席跟赫鲁晓夫也闹翻了,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国内又经历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一个大国的当家人毛主席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

  这个国家需要一种精神。

  大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大寨又遭遇了1963年8月的特大暴雨灾害。大雨连下七天七夜,泥石流冲下山沟,大寨合作化以来十多年整修的田地被冲垮了,全村七成多的房屋被冲塌了,庄稼被大水冲倒了……面对此情此景,有人认为没有十年八年难以恢复,有人主张伸手多向国家要点援助,但陈永贵却喊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即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和社员口粮、劳动日分值、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

  这个国家需要一种精神,这个国家更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寨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誓言。他们“先治坡后治窝”,苦干两个多月,冲毁的庄稼被扶了起来,冲塌的房屋又被修缮一新。秋天,大寨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72公斤,总产21万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12万公斤。除留足种子、饲料外,社员人均口粮200公斤,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

  陈永贵识字不多,讲话却能讲出道道。他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干部,干部,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田哪有甜上甜。他那独特的充满太行山乡土气息的话,可以讲四五个小时不重复。写出《小二黑结婚》的作家赵树理听了,佩服至极。他跟当时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说,“陈永贵是个人才。”

  大寨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到北京。一笑脸上就有两个大酒窝的陈永贵的孙女陈春梅,在《我的爷爷陈永贵》一书中详尽记述了陈永贵的名字头一次引起毛主席注意的情景。1963年,毛主席南巡,专列停在邯郸。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