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上世纪90年代的危机,失业、萧条与通胀
很多信息都是公开的。
上一篇文章,我尝试给大家分析一下公开新闻之中的弦外之音,读出下半年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和走向。
但是,阅读量不是很好。
大家可能更喜欢直接看结论,不喜欢学习方法。
包括在知识星球也一样,许多事情,我只是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结论还是自己学会方法以后,自己做比较好。
***************************************
有读者在知识星球问,上世纪90年代的危机是怎么回事?
当时遭遇的危机并不稀奇,许多长期的封闭的经济体在加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之后都遭遇了。
我们读历史,1840年以后,中国白银外流,农民生活困苦,各种动乱持续不断。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也是如此。各藩财政困难,武士生活困苦,于是提出了各种“公武合体”“尊王攘夷”之类的解决方案,最终是倒幕运动,明治维新。
许多武家小姐,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由于贫困进入青楼(酒肆),剑心的第一任妻子雪代巴就是当时武家小姐代表,识文断字,教养良好。
苏联解体前后也是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张三,是一个农民,他种植粮食,他老婆织布,他家平时出售一些农产品和粗布,购买一些日用品,小日子能维持。
现在洋货进来了,从粮食到日用品。今年收成不错,多收了三五斗。
他去粜米,结果发现自己种的粮食,糙米五块谷三块。
卧槽,怎么回事?
农民没有议价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洋货冲击。“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油向挑着担子到村里去的小贩买,十个铜板只有这么一小瓢,太吃亏了;如果几家人家合买一听分来用,就便宜得多。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听说只要八分半一尺,女人早已眼红了好久,今天粜米就嚷着要一同出来,自己几尺,阿大几尺,阿二几尺,都有了预算。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的洋镜,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的绒线的小囝帽。
花花绿绿的洋布只要八分半一尺,农民家自己纺织的土布,还有谁要?
还有一些农民自己根本生产不了的东西,比如保温瓶。
有些人甚至想买一个热水瓶。这东西实在怪,不用生火、热水冲下去,等会儿倒出来照旧是烫的;比起稻柴做成的茶壶窠来,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一方面是各种高质量产品迅速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把这些国家生产的粗陋的产品迅速排挤出市场,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也被迅速排挤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