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新中国是怎样实施前四个五年计划的?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5年,我国共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经过这四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确定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2年7月第625页 以下简称《一百年》)
经过六次重大修改的“一五”计划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但是,这在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时代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幻想变为现实创造了根本条件。随着1952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个历史机遇终于如期而至。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是靠压榨本国人民和掠夺海外殖民地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新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道路。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捍卫国家安全,在沙俄时代军事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个成功经验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是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中国有非常切近的示范作用。抗美援朝的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紧迫性。
新中国不得不在“一穷二白”的家底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客观条件、苏联的榜样及其对新中国的友好态度、朝鲜战场的现实及其随后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包围,这三个因素,凸显出新中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这样的客观现实同时要求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全体人民不能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穷,要与民休息,不宜搞重工业,应多发展轻工业,并呼吁政府“施仁政”。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分析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他指出,现在,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不能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