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如何收复台湾?施琅以238艘战船攻克澎湖,台湾不战而降
公元1667年,也就是康熙七年,企图利用和谈方式招抚台湾的孔元章又一次宣告失败。
此时距离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已有23年之久;就是从康熙登基的1661年算起,台湾也孤悬于外了7个春秋。一国建立二十余年而有另一政权仍存,一君继位七载而不能完成一统,这是奇耻大辱!
此时,14岁的康熙接到了一封来自福建水师的请战书,施琅在《边患宜靖疏》中这样言明了收复台湾的必要性:
1、东南五省是赋税重地,有台湾则必须重兵防守,致使东南人民穷苦;
2、平台湾则东南安定,既可获得发展民生的安定环境,也可裁撤军队恢复生产;
3、台湾不平则边境不宁,自家前朝问题都无法根除,又谈什么万国宾服?
14岁的康熙对此非常赞赏,急忙召见施琅入京商议收复台湾之事。两人筹谋良久后,于第二年正式在朝议中拿出了收复台湾的实际方案。
包括但不限于:台湾实际军力不足2万,战船约200艘;福建水师有1万余人,需招募数千精锐补充至2万人;征台应当剿抚并用、兵贵神速,争取一战而定。
但此时康熙刚满15岁,亲政不足两年,托孤大臣鳌拜毫不客气地否决了征台方案。康熙只好留施琅在京,秘密筹划征台事宜,施琅这一等就是13年。
直到1682年10月,平定了吴三桂叛乱的康熙,才将施琅调回福建。施琅收复台湾的备战工作,前后进行了近8个月,主要在福建厦门完成。
1683年6月14日,施琅带领大小战船238条,水师24000人出福建铜山岛,横渡东海直扑澎湖列岛。
第二天下午,清军到达澎湖列岛南部的八罩岛休整。同时驻守澎湖列岛的郑军哨兵,发现清军登岛并上报总部。郑军水师主将刘国轩,决定沿主岛娘妈宫沿线设防,与清军水师进行决战。
6月10日,施琅水师7艘大鸟船,攻入郑军防线。刘国轩指挥郑军水师,合围孤军深入的7艘大鸟船,当时海水涨潮、清军水师先头部队被分割包围。施琅亲自带人冲击郑军防线,双方激烈交战,以致于施琅右眼为火铳所伤,才救出被包围的7艘大鸟船。
首次交战,施琅水师脱节、损失偏大,施琅本人也右眼受伤,所以决定撤到西岛休整。郑军水师刘国轩副将林升,也在交战中被大炮轰断了左腿,所以没有及时反攻给了施琅修整的时间。
6月16日,休整了5天的施琅,决定发起总攻。这次施琅将麾下战船分为左、中、右三路:自己带领战船56艘,主攻郑军防守核心的娘妈宫;左路由总兵陈蠎带战船50艘,攻击鸡笼屿、四角屿,同时合围郑军;右路由总兵董义带领战船50艘,攻击牛心湾合围郑军;其余战船作为预备队,见机行动、攻击郑军薄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