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在香港的抗战活动

2024-09-26 286 0
作者: 徐锋华 来源: 团结报文史e家

  精彩提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庆龄以港岛为基地组织发起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香港大学教职员积极参与保卫中国同盟事业,共同谱成一曲合作抗击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佳话。

  ▲1941年7月,保盟在香港发起救济难民的“一碗饭运动”,宋庆龄在开幕式上讲话。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于1938年6月在香港创办了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香港大学1911年成立于港岛,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先生曾习医于此,这或可算是宋庆龄与港大的渊源。宋庆龄以港岛为基地组织发起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香港大学副校长史乐诗以及许地山、诺曼·法朗士、陈君葆、许乃波等教职员,利用各自所长积极参与保盟事业,共同谱成一曲合作抗击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佳话。

  01

  中文系教授和历史系讲师的帮助

  宋庆龄尊重中共中央意见撤离上海来到香港后,同周恩来仔细商量,决定把香港变成一条同外界联系的渠道,以便取得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其目的是加强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尽管宋庆龄个人有很崇高的威望,但是,在当时的香港开展抗日活动,并非那么容易。所以,“保卫中国同盟”这个名称虽然在1938年3月就已经提出,工作进展却不显著,原因之一就是港英当局的不信任。宋庆龄和保盟之所以能赢得港英当局首肯、打开停滞局面,时在香港大学工作的著名作家许地山出力不少。

  许地山原在燕京大学任教,1935年因积极支持抗日救亡活动,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被时任校长司徒雷登辞退,后经胡适举荐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开始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许地山继续投身救亡运动,到处演讲、写文章动员抗战,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与卖国政策。与香港的爱国人士及宋庆龄、柳亚子、邹韬奋等全国文化界人士交往甚密,共同的目标,使他逐渐与保卫中国同盟走到一起。

  1938年5月20日,在中英文化协会的协调和香港医务总监克拉克(中文名司徒永觉)的帮助下,保盟与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在圣约翰大礼堂共同举办英、美、中三国书画艺术展览会。此前,宋庆龄为做好筹划工作,与廖梦醒及陈友仁之子陈依范专程拜访了蔡元培,邀请其在开幕式上致辞,蔡元培在展览会上号召大众“在全民抗战中担负起一份任务”。香港总督罗富国和夫人都光临了展览会,起初怀疑宋庆龄和保盟是“一伙出来搞宣传鼓动的激进分子”的香港大学副校长史乐诗,也到场讲了话,并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看法。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