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食盐只涨价1分钱,毛主席为何也要当作大事来抓呢?
李克勤(jixuie)题记: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董明珠有一次到公司食堂调研,她的调研可不是走过程,而是实打实地发现问题,并现场加以解决。果然,她发现了员工吃的麻辣烫15元一份,贵了。当场董总就责成食堂管理员整改。由此感觉,董总的风格颇有毛泽东文化的味道。
1958年毛主席给红线女的题词:活着,再或者,更活着,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1974年国庆招待会上红霞女和《杜鹃山》柯湘扮演者杨春霞一起给周总理敬酒
粤剧演员红线女到山西、陕西、河南的几个地方参观学习,发现食盐价格有涨价几分钱问题。1975年8月5日她就此事给毛主席写信反应情况,8月13日毛主席就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在京各同志,并议一下”。毛主席的批语连同红线女的信,在下一个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时,作为中央文件印发。可见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老百姓的事情,哪怕只是1分钱涨价,那也是大事。
这是立场问题。
想得通,意味着什么?
想不通,又意味着什么?
01
李克勤(jixuie)题记:在《毛泽东建国以来文集》第13卷里有“对红线女关于降低山区农村食盐价格来信的批语”,是关于食盐价格问题的。
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1975年8月5日给毛主席写信说,最近我到延安、大寨、红旗渠参观学习,发现那里的食盐卖得太贵了。太原食盐是一角一分一斤,林县卖一角三分,昔阳县臬落大队卖一角六分,其他有的地方还卖到了一角八分。山区的盐比城市贵那么多,我觉得这是对待山区,特别是老解放区的态度问题。像食盐、布匹这类人人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必须照主席历来关心群众生活的教导去办。因此,僻野山区的盐价,就是要比城市低廉才对。
这封来信和毛主席的批语,曾作为中共中央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一日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会议文件印发。
今天读这段历史典故,十分感概。
第一,毛主席一直到晚年依然一如既往地重视人民来信。并且说办就办;
第二,当时食盐价格到了1角1分,就算是高,这也说明当时人们收入虽然少,但是支出也是相应很小的。我记得小时候买米一斤1角3分5的,就很好了,1角4分2就相当好了。
第三,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习惯,这个文化叫毛泽东文化。毛主席相信群众,群众相信毛主席,只有毛泽东文化才会有这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的道器变通,必然神奇。
02
董明珠遇弱不强:为处在弱势地位的员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