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开通主力北进之路”
多年后,刘伯承回顾了那次“更换任务”:
再说过大雪山,我到前面调查情况,遇到董振堂(在丹巴),他说:“过来过去,乱整一气”。我说:“这次该你们两位(董和黄超)爬大雪山了,你们侦查的怎么样哪?”他们都说不能过去,现在就没有粮食。于是我趁机说:“这是你们这样说哪,那就只有北上,我就打电报了,将来有乱子我们大家担。”我便给张国焘打了一个电报:大雪山过不去,我们只有北上,如果不同意,五点钟前回电。否则我们就北上了。电报发走后,我就按着黄超看表,到五点的时候,我问黄:你看时间到了没有?他说五点半了,我说:“好,走!”[1]
刘伯承这里所言的“大雪山”指的是大炮山,这座雪山如今已是鲜为人知,但在当年却是从丹巴到康定的一条最便捷的要道。年前南下时,红五军曾经夺占过这座雪山垭口,尔后又与国民党中央军第五十三师李韫珩部来回拉锯。这是《康道炉战役计划》的预定进军路线。此间的刘伯承在实际是站在三岔路口作选择:要么按《康道炉战役计划》的原案和徐、陈首长2月18日致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电中“你们即准备好一个团,待八十九师到懋功后,立即出发,先取太宁或登宝”[2]的指示,沿东谷河而下行去夺取牦牛、大炮山一线阵地去完成“夺取康定”的任务,要么翻越党岭雪山先夺道孚,因为国民党军第五十三师李韫珩部已控制大炮山、奎拥、牦牛、铜炉房一线阵地,封锁了红军经牦牛、奎拥、疙瘩梁子,经泰宁而取道孚的道路![3]所以,要“先取道孚”,就必须改变原进军路线。
刘伯承选择了后者,董振堂支持,黄超也没有反对,而且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还明确表示了对刘伯承的支持。2月23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董振堂、黄超并刘伯承等:“我军因粮道及完成战略计划,应先取道孚,然后再转取太宁,截毛牛后路,开展新方向的发展。”[4]这很可能是徐向前、陈昌浩对刘伯承的选择作出的“追认”,也是对《康道炉战役计划》的第一个重要修正!
而且……而且,而且根本不再提及“夺取康定”,而是“开展新方向的发展”。
于是刘伯承、程世才等率先遣队没有沿东谷河下行,而是从丹巴去了边耳的党岭。
然而去康定也好去道孚也好,都得翻雪山,不是这座雪山就是那座雪山,而且都是大雪山:去康定要沿东谷河去铜炉房,再由大牦牛经奎拥去翻越大炮山;去道孚就得从丹巴经革什扎沟进至边耳,去翻越党岭雪山,这些雪山在隆冬季节那是连当地老百姓也不会去翻的,在这个季节要去冒险犯难的大队人马也就只有红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