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是与非(上)
人民公社与“大跃进”是“GK”时代广泛批评的两件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人民公社是如何产生的,大跃进是如何发生的呢?
从根本上说,人民公社与“大跃进”都是在56年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拖得比较长——几经修改,计划认定从五三年开始执行,到57年结束。结果是到56年就提前实现了预订的目标。5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
社会总产值(GDP)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所谓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用合作化农业取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第一,用规模经营和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第二,通过集体化农业兴办“社办工业”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第三,防止个体农业必然造成的贫富分化和新地主阶级、新资产阶级的产生。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完成的社会改造任务。
前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一步到位”的做法。他们不仅没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而且没收了所有农民的土地;把在集中起来的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组织进集体农庄,对集体农庄实行工厂化管理。他们就这样消灭了工农差别。苏联的做法不仅遭到地主、富农阶级的强烈反抗,也遭到部分农民的反对。用强制手段把小私有者的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超出了农民的接受能力。所以在苏联的集体农庄历史的初期,怠工和破坏是难免的。
毛主席首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革命战略的主力军是农民,因而毛主席制定的政策从来都是建立在农民可以理解并愿意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也不例外。
毛主席充分了解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感情,所以他的革命战略的第一目标是“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是发动广大贫苦农民参加革命战争最有效的政策。除了在抗日统一战线期间实行的“减租减息”外,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