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4-10-27 922 0
作者: 阿华 来源: 红歌会网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与“联合国军”进行的上甘岭战役,其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据有关资料,“联合国军”在上甘岭战役共出动18个炮兵营,动用大口径火炮324门,在我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块阵地3公里宽的正面上,光榴弹炮平均每公里就有108门。如果算上小口径火炮和坦克炮,“联合国军”共有1685门火炮,平均每公里攻击正面就有561门。

  上甘岭战役期间,敌军共向我方阵地发射炮弹190万发,在我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51万余发(平均每两平方米落弹一发),我志愿军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被削低了近2米。我志愿军伤亡的人员主要是敌炮火造成的。

  我志愿军在1950年10月入朝时,预备炮兵(隶属于志愿军司令部直属的炮兵)只有9个团,装备大口径火炮284门,且多由骡马牵引;队属炮兵(军以下各级合成军队建制内的炮兵)主要装备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径迫击炮。大多数火炮是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与“联合国军”相比起来,无论是火炮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差距。

  为适应战争的迫切需要,1951年至1952年,志愿军陆续新建火箭炮兵师和防坦克炮兵师,并对部分炮兵部队进行换装,加上在前期作战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我志愿军炮兵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在1952年秋季的战术反击作战中,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共配属野炮、榴弹炮600余门,位于第二线机动的火炮270余门。炮兵与步兵部队密切协同,通过适时机动而造成局部炮火优势,使炮兵的火力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步兵反击敌军1个连的战斗,平均有36门火炮参战。反击开始前,炮兵对“联合国军”主要防御工事进行破坏,为步兵开辟通路;反击中,炮兵以短促、猛烈的火力压制“联合国军”炮兵火力和防御火力点,掩护步兵冲击或撤退,取得了重大战果。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志愿军除15军和12军所属炮兵外,志愿军司令部及3兵团共指派7个地面炮兵团直接参加上甘岭战役。具体为:炮兵第2师第28、29、30团,炮兵第7师第11、20团,火箭炮兵第21师第209团,第60军炮兵团。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作战地区里,集中了大口径火炮(山炮、野炮、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再加上60毫米迫击炮以上的轻火炮384门,共计541门。在3公里长的防御正面上,平均每公里有180门火炮,战役期间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