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胜:离开历史和现场,哪有正确和阳光?(诗三首)
复旦大学的女教师曾经作为网红,到处播撒心灵鸡汤,迷倒了不少青年学子,作为宗教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在教授马列主义课程时从来不涉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以宗教学教义来代替之,而且所讲内容充满了迷惑人的心灵鸡汤,甚至是毒鸡汤,着实误人子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要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讲授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网红教师陈果做到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吗?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课堂不讲马克思主义呢?比如在《懂你》这本书中,作者根本不谈古代道德伦理的规定和今人伦理道德的规范,是一种社会秩序与规则,是理性原则和行为规范,也不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是大谈特谈个人对超阶级和超道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个人观感和心里体验,把道德仅仅看做是一种爱和理解。如“很多人把道德理解为一套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不得不采取的理性原则和行为规范。其实,道德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正是要激发人与人之间这份设身处地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进而在此基础上身体力行,有所作为。”这不是把道德泛爱化,道德等于爱了吗?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整体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泛泛的谈爱和理解,这是对阶级社会中道德的消解和淡化,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对于年轻学子认识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是非常有害的。
鉴于此,赋诗三首以记之,如下:
(一)
心灵鸡汤毒鸡汤,道德解构任意扬;
离开历史和现场,哪有正确和阳光?
唯心主义正肆掠,年轻学子脾气倔;
遭到毒害浑不知,参加社会定受削。
国家得靠年轻人,读书明理有未来;
及时醒悟还有救,就怕执迷还念“右”。
(二)
陈果喜欢如果,处处伴随如果;
如果没有如果,上课错误一摞。
(三)
马列主义成教条,处处鸡汤把伤疗;
历史彻底被解构,唯心主义来混淆。
2021-04-10于武汉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