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正在解构革命

2021-08-17 799 0
作者: 谭吉坷德 来源: 红歌会网

  献礼片《革命者》和同样是献礼片的电视剧《大决战》《金刚川》一样被喷得鼻青脸肿。

  网上吐槽中有一句话一针见血,“这是用布尔乔亚的腔调讲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无论影视资本把商业爽片的套路玩得多么纯熟,多么的煽情,仪式美学的外衣多么华丽,因为真实的历史不在现场,革命也只能无奈地脱缰而去,《革命者》最终成了资本流量的主旋律。

  不想更多地罗列现代电影工业美轮美奂背后《革命者》丑陋的下体,这些在“知乎”等舆论平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时也可以看到资本影视正在生产着越来越多的“朝阳群众”;可以看到什么叫民智已开和火眼金睛。

  如果看过1941年电影《公民凯恩》你就会发现,《革命者》不过是一个蹩脚的复制品。看看下面这段关于《公民凯恩》的影评,是不是正好为《革命者》量身定做:

  为了把观众从起点带到谜底的彼端,电影带我们经历一连串迷宫般的闪回,穿过不同人物的视角,通过一系列残缺、主观和偶尔自相矛盾的回忆,深入到主角生命之中,从最了解他的人那里获取信息。

  模仿并非十恶不赦,但是《革命者》主创人员面对一个仿品激动得热泪盈眶却着实有些下作。

  《公民凯恩》深入到主角生命之中,《革命者》的迷宫中又隐藏了哪些东西。

  革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李大钊在剧中多次大喊,“我们是有主义的”,却一直没有讲清楚这个主义的核心是什么,这就完全模糊了李大钊同旧式革命者的区别。《革命者》中的革命也就同《革命軍中馬前卒》《鉴湖女侠》中的革命成了一个东西。共产主义的革命同资产阶级的革命被生生“乱炖”到了一起。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影片中看不到共产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抗和斗争,看不到革命可以使人血脉贲张,也可以使人受骗上当。于是张学良成了热血青年,蒋介石成了忠于孙中山的楷模。新旧文明的殊死搏斗被置换成了精英之间的政见矛盾和意气纠纷。

  令人疑惑的是,一部《革命者》中居然看不到革命二字的台词,革命在这里羞羞答答不敢见人,堂而皇之登台亮相的仍然是好莱坞的“人性”。

  这不是在歌颂李大钊,这是在消费和亵渎李大钊;这不是在称赞革命,这是在解构和埋葬革命。

  人民感动的是真实的李大钊,而不是电影里的李大钊。

  李大钊和陈独秀是一个伟大政党的创始人,是新文明的火炬手。电影中却被塑造成了两个只会高呼口号,只能呐喊和挥舞手臂,只有鸡汤+鸡血的愣头青。一个怂恿青年学生勇敢赴死,一个成了抛洒传单的街头狂人。

  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这是新旧中国最鲜明的分野,也是检验真假主旋律的唯一试金石。《革命者》努力地把李大钊打造成为耶稣基督一样的天降圣人,一个人性的圣徒使者。在整个影片“启蒙者”的视角中,芸芸众生没有价值与尊严的觉醒,更没有推动革命的主体意识。他们一直都是盲目追随“讲经人”的乌合之众。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