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不少村民看了《长津湖》,但《李延年》没人看也不准备看
据我所知,战火熔炉这剧对具有中等军事知识、半罐水响叮当的那种人很劝退的,但对完全不懂的人具有神剧特征,因此喜欢该剧的人分布在两个极端,相对专业以至于在观网都占少数(去年观网讨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火起来)的军迷,以及单纯看个爽的抗日神剧爱好者。
我不认为前者能把它的收视率推到这么高,合理的猜测是,战火熔炉收视率的贡献者和看抗日神剧的群体有大量重叠。后者往往对近代史了解不太深刻,也没有那么多文化人“XXXX历史真实神圣不容侵犯”的特质,这种群体往往与现在还在看包青天、狄仁杰、金庸小说电视剧的群体有重叠。包青天就是宋朝政法神剧,金庸的大部分小说改编电视剧也是抗X神剧;往前几百年,明清时期,说唐、说岳甚至三国演义里也充斥着“瞒天过海”之类今天专属抗日神剧的剧情。这种夸张化的历史审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强大的市场,而严谨准确反映历史的历史审美,只适合以严谨相标榜的知识分子、至少是受过充分文化教育,能分析出其历史准确性和价值导向正确性(因此能参与网上讨论)的人,但是自解放以来,后者占人口的比重一直在增加,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观众成分,到今天甚至改变了大家的审美情趣和方式——这就是长津湖大量错误和神剧情节却票房一路飘红、功勋在网上讨论中一片叫好,在电视剧目上却不大叫座现象的原因。即使是功勋这部剧本身,八个单元里,我认为最贴近建国十七年宣传风格的其实不是李延年单元,而是申纪兰单元,但这个单元即使在观网也基本没反响,几乎没什么人讨论,当年申纪兰被公知黑得那么狠,现在甚至都没几个人出来说申纪兰这个单元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什么的。
功勋收视率偏低即使是事实也不算什么。只要意识到,目前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公认的抗日神剧,除了几个神出圈的以外,其实收视率大多也很高就对了。这甚至可以推广到果粉现象【国民党在历史上针对基于一定文化程度和家庭条件的剥削阶级,建构了一些劳动人民根本看不懂的自身人设和历史叙事,像什么“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当时的老百姓有几个能看懂?但解放几十年后,由于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文化程度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达到甚至超过了以前的剥削阶级水平,这些故纸堆反而吸引到了一些劳动人民尤其年轻人中智商不足、却也已经能理解其中的“终军”、“班超”、“弱冠代表20岁”、“衿是衣服的上古雅称”之类掌故、具备那些过去国民党叙事受众的文化经济条件的边缘化极端分子与之共情】等很多事儿。在观网被骂成狗、而且确实充满技术性硬伤,政治历史双歪的八佰,全国票房也相当高,但功勋这整部剧确实是用了心思做的好剧,中国电视剧的未来是属于《功勋》的。